?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
■數說新區變化 2014年11月,新區成立綜合行政執法局,集中行使城市管理、文化市場、國土資源、海洋監察等七個領域1500余項行政執法權。開展綜合執法以來,七大領域執法投訴率從每月1200余件下降到100余件。
三年過去了,新區有35項區級重點改革實現突破,30項改革列為國家、省、市試點,15項改革形成具有全國影響的創新經驗,支撐新區不斷實現“率先藍色跨越”。
新區整合企業注冊涉及的工商、質監、公安、國稅、地稅等5個部門審批職能,將工商前置審批事項由原來的384項減少到37項,率先試行“先照后證”改革;在全國率先試行“三證合一、一照三號”,并進一步深化實施“一照一碼”、“多證合一”,市場主體由6萬戶增長到18萬戶。
企業領到電子營業執照。 西海岸新區供圖
從以前的“幾頂大蓋帽管不住一個破草帽”,到如今的“一支隊伍管全部”,西海岸新區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在全國創出了“黃島模式”。而這只是新區堅持先行先試,打造全國體制機制創新試驗田的成功案例之一。三年來,新區立足政府職能轉變,提升行政服務效能,創新實施了一系列走在全國、全省前列的改革舉措,全力打造辦事流程最簡、審批效率最高、服務水平最優的政府服務平臺,政府效能提速50%,彰顯了新區改革發展的活力。
搭建多個職能平臺
解決“九龍治水” 一座美麗有序的城市離不開完善的城市管理工作,在蛻變前的西海岸新區,多頭管理、職責不清、推諉扯皮,是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難題,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幾頂大蓋帽管不住一個破草帽”。以海岸線保護舉例來說,以高潮線為界,漲潮時歸海漁部門管,退潮時歸國土、城管部門管,九龍治水、各管一攤,推諉扯皮的事時有發生。
為了改變這種影響城市管理的弊端,西海岸新區成立之初,就立足政府職能轉變,創新實施了一系列走在前列的舉措,2014年11月,新區成立了綜合行政執法局,打造綜合行政執法平臺,實行半軍事化管理,集中行使城市管理、文化市場、國土資源、海洋監察等七個領域1500余項行政執法權,七個大蓋帽變成一個大蓋帽,真正實現了“一支隊伍管全部”。開展綜合執法以來,七大領域執法投訴率從每月1200余件下降到100余件。
受到轄區居民好評的綜合行政執法平臺,其實只是新區重點抓的三個平臺建設之一。記者了解到,新區成立以來,還打造了網格化社會治理平臺,成立了社會治理中心,搭建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構建“大信訪、大穩定、大安全、大城管、大調解、大服務”聯動機制,形成了主動參與、群防群治的社會治理格局,這一創舉榮獲了全國創新社會治理最佳案例獎。并搭建全方位社會信用平臺,圍繞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等重點領域,建設“一網三庫一平臺”為內容的社會信用平臺(即信用西海岸網站,企業、個人、非企業法人三個信息庫和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著力打造“信用西海岸”品牌,營造守信得益、失信懲戒、誠信自律的社會環境。
此外,新區還整合了市場監管、城市管理等18條政府服務熱線,設立“一號通”67712345,24小時接受群眾咨詢、投訴、建議、求助和舉報,一個電話就能解決群眾的煩心事,架起了政府服務為民的快捷通道。據介紹,在新區主政者的手機上,每天都會收到社會治理中心轉來的輿情信息,方便隨時查閱、隨手批示,這樣堅持一點一滴地去做,使得新區變得更有溫度、更有人情味了。
這些創新城市管理的平臺和舉措看似簡單,背后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其實前所未有。要知道,作為第九個獲批的承擔國家發展和重點改革任務的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已經沒有了之前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有的只是一塊“牌照”。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新區沒有空前的改革創新的決心,發展就是一句空話。而如今,三年過去了,新區有35項區級重點改革實現突破,30項改革列為國家、省、市試點,15項改革形成具有全國影響的創新經驗,支撐新區不斷實現“率先藍色跨越”。這種跨越的內生動力,就是管理體制改革。
立足政府職能轉變,新區從理順新區、功能區和鎮街關系開始。各職能部門權責邊界的厘清,形成了開發建設的強大合力,新區從全國300多個入圍城市中脫穎而出,榮獲“2016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優秀城市”。
取消50%審批事項
政府效能提速一半 記者了解到,新區成立以來,為提升行政服務效能,還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創新審批服務機制,創新實施了一系列走在全國、全省前列的改革舉措,全力打造辦事流程最簡、審批效率最高、服務水平最優的政府服務平臺,政府效能提速50%,客商滿意度達90%以上,彰顯了新區改革發展活力。以2016年度為例,新區行政綜合中心共受理行政審批與便民服務事項1027464件,辦結1024991件,限期辦結率、群眾滿意率均實現100%。
這些走在前列的舉措中,就包括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新區整合企業注冊涉及的工商、質監、公安、國稅、地稅等5個部門審批職能,將工商前置審批事項由原來的384項減少到37項,率先試行“先照后證”改革;在全國率先試行“三證合一、一照三號”,并進一步深化實施“一照一碼”、“多證合一”,有效激發了企業投資熱情和市場活力,市場主體由6萬戶增長到18萬戶。并在全國率先取消社會投資類項目前置審批,建立負面清單、限批清單、權力清單“三張清單”,直接取消審批事項50%左右,同時取消前置環節的有償中介服務事項、審批機關自行設定的辦理環節以及與審批事項無關的申報材料,推動行政管理重心由“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
新區還在全省率先推行行政審批“告知承諾制”,企業只需提報審批必要技術要件,承諾在規定時限內補齊其他材料,行政審批部門就可作出行政審批決定,整個審批鏈條提速30%以上。并實施了一地多用、綠強度、施工彈性許可制、規劃公告許可制等多項首創性改革,項目建設周期縮短1年左右,土地融資成本降低10%。建成政府投資項目中介服務機構備選庫,選取地質勘察、設計、監理、環評等17類300家中介機構入庫,中介服務效能提速30%,節約中介服務費用40%以上。實行全程代辦服務,對重點項目量身定制審批套餐,從注冊、登記到用地、開工、驗收,實行全程免費代辦、幫辦和咨辦,建立容缺受理、并聯審批“綠色通道”,保障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在全省率先實施社會投資類項目綜合驗收,將獨立實施、串聯驗收的模式,轉變統一受理、統一驗收、統一送達驗收文件的驗收方式,驗收效率從至少32個工作日,壓縮到5個工作日,提速80%以上。
事項受理限期辦結
審批全程留痕 今年以來,新區進一步加大了政務服務改革力度,讓政務服務更加惠及民生,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政務改革的意見》,針對審批服務多頭管、效率低和企業群眾跑路、辦事難的問題,建立實施“一口受理、受辦分離、全程代辦、全網通辦”政務服務模式,對全區35個審批職能部門的123個受理窗口進行整合,設立15個綜合受理窗口,由行政服務局統一管理,全口徑受理企業群眾申辦的所有事項。
建立掛牌督辦、亮燈管理制度,事項受理后即時限期辦結程序,整個審批流程可查、可控、全程留痕。建設全區統一的批文證照數據庫,事項辦結后,由制證中心“一窗出證”,讓企業群眾“只進一個門、只找一個人、辦成所有事”。此外,新區還全面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搭建各大功能區、各鎮街、各部門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網上審批系統,配套開發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移動客戶端,全面實現咨詢、申報、受理、錄入、流轉、審批、監管網上一體化運行。將行政審批及與審批相關的服務事項405項,形成“一張清單”全部向社會公布,按照“網上辦、即時辦、限時辦”的分類,進一步對清單進行細化、標準化,年內將實現三分之一的事項即來即辦、三分之一的事項全程代辦、三分之一的事項足不出戶網上辦。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