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姜瑞勝 鄭成海
“你看,同樣是安吉白茶,這種好茶一斤1萬多元,而這種差一點的茶葉一斤只賣600多元……”4月27日,在寧夏路80號嘉木堂茶莊,該店店主、國家一級評茶師紀文尚幾句簡單的講解,讓一位拿著茶葉慕名前來求教的茶友茅塞頓開。誰能想到,作為這家茶店主人的紀文尚,30多年前還是一位島城知名的中長跑運動員。“跨界”進入茶葉領域后,歷經十多年的鉆研,終成國家一級評茶師。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健康中國”和文化產業成為國家戰略的當下,在茶經濟鏈條上,茶農、茶企、茶商都收獲了滿滿的獲得感。
國家一級評茶師紀文尚(右)和79歲的嶗山茶引種人隋風美合影
運動健將跨界賣茶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紀文尚在工行青島市分行機關工作,是中國銀鷹體育協會的一名專業運動員。作為一名中長跑運動健將,紀文尚創造過青島市1500米、5000米及3000米障礙最高紀錄,并連續多次獲得山東省越野賽和一萬米比賽的冠軍,還6次參加北京國際馬拉松比賽。
這樣一位運動健將,怎么會與茶結緣呢?2002年,紀文尚從青島工行部門經理崗位辭職,開始了創業歷程。他曾經營過摩托車連鎖店,同時還在李滄區源頭路經營一家火鍋店,生意都非常火爆,由此賺到了“第一桶金”。
經濟上寬裕了,可他認為,做這種生意費心勞力,而且總覺得少了點什么。那時候,嶗山茶的名氣逐漸響起,紀文尚瞅準商機,果斷將摩托車店和火鍋店陸續轉了出去,接著在寧夏路上的手表廠租下商鋪,開了一家名為“嶗山茶苑”的茶葉店。幾年的時間,茶生意越做越大,先后開了七家連鎖店。
然而,令紀文尚尷尬的是,雖然生意火爆,可顧客提出的一些問題經常會難住他。當時,茶葉市場比較混亂,真正懂茶的人不多。這也讓他萌生了學習茶知識的念頭。2004年,年近四十的紀文尚來到杭州西湖邊上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初級評茶員開始“練級”。歷經近十年的磨煉,終于獲得了國家一級評茶師資質。
觀茶、賞茶、品茶、知茶,在茶文化里“鉆”得越深,紀文尚越覺得自己“不會賣茶了”。最初,他改行與茶結緣,確實是為了積累財富。可經過幾年的學習,他的這些想法已蕩然無存,“茶葉要嚴格按照產地、等級來銷售,價格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健康山東”帶來新機遇 近年來,養生保健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給紀文尚的茶葉事業帶來了新的機遇。2014年,山東省印發了“健康山東行動方案”。兩年后,國家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在諸多利好政策的推動下,茶葉這一健康飲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紀文尚也獲益頗多,店里的茶葉一年銷售可多達上千斤,他對茶店的前景越來越有信心。
隨著市民對健康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高品質的茶葉需求也越來越大。在嘉木堂茶店,不僅嶗山茶,福建武夷山大紅袍、廣東鳳凰單樅、浙江安吉白茶、四川茉莉花茶、云南普洱茶等都有很多鐵桿“粉絲”。
在紀文尚看來,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比如,武夷巖茶肉桂根據產地具體位置不同,細分為“牛肉”“馬肉”“虎肉”“龍肉”等多茶名。這里面的“龍肉”,是指大紅袍母樹所在九龍窠茶區的肉桂,售價往往高達10多萬元一斤。這些茶葉之間的不同,不僅要靠品嘗,也要靠豐富的經驗,只有深入研究才能體會出來。
年輕一代喝飲料的較多,喝茶的相對較少,這種現象也令他感到擔憂。為讓廣大愛茶者更多地了解茶,今年初,紀文尚對寧夏路80號的“嶗山茶苑”進行升級,改成“嘉木堂”,一心一意做好茶文化。
談及未來,紀文尚提出了兩個小目標:下一步,將在店里組織一個茶文化沙龍,愛茶人士可以隨時到這里來跟他切磋交流。此外,國家提倡名師帶徒,鼓勵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他準備向相關部門遞交申請,把自己的所學傳授給更多的愛茶人。
種茶賣茶富了茶農 事實上,在島城茶葉領域,和紀文尚一樣收獲滿滿的還有許多人。
村民個人大面積種植嶗山茶,是從嶗山黃山村開始的。黃山村依山傍海,海上飄來的霧氣滋潤著山腳下的茶園,山頂上流下來的山泉為茶園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嶗山茶具有山海韻味。
黃山村有位老人叫隋風美,今年79歲。老人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為了增加收入,她從其他村民家租了10多畝地,硬是把荒山平整成了茶園。兩年后,茶園開始采摘茶葉,她炒的茶葉多次獲獎。
在隋風美的示范和帶動下,村民們也陸續開始種茶。該社區的林先喜書記告訴記者,從1992年率先種植到逐步大面積推廣,目前全社區的茶葉種植面積達到了300多畝,每畝產值可達1.5萬至1.6萬元,茶葉已成為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記者采訪時,黃山村的一家三口正在采摘鮮葉,當天,他們早上5點就來到茶園,下午兩點左右,三個人一共采了10斤。現在這種頭茬茶,光鮮葉就得260元一斤,一般5斤鮮葉才能出一斤干茶。
村里的多位茶農告訴記者,嶗山茶非常搶手,一到春茶上市時節,不僅價格比較高,而且一般需要提前好幾天預訂。
在王沙路上的青島眾品鑫茶葉公司,盛林源茶業合作社負責人徐信智告訴記者,他們這個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吸納了120多戶茶農,共有500多畝茶園。徐信智說,茶農們把茶葉交到合作社后,由合作社統一加工統一銷售,茶農只管專心種茶,銷路再也不愁了,一畝收入可達兩萬元。“我們的茶葉種子、肥料都是國家免費提供的。”他說,政策的利好,讓茶農、茶企、茶商都收獲了滿滿的獲得感。
[編輯: 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