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邢成博
近年來,馬拉松從一項國際運動走向大眾生活,“跑馬”成了大眾時尚,但由此帶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3月20日,2016中國馬拉松年會在上海舉行,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王大衛在會上公布了馬拉松管理的一系列新政。其中對于各級別馬拉松賽季的獎金上限進行規范,尤其吸引眼球。
在全新的馬拉松管理辦法中,中國田協金牌賽事中,申報國際田聯金標賽事的獎金最高為:全程45000美元,半程20000美元;申報國際田聯銀標賽事的獎金最高為:全程20000美元、半程10000美元;申報國際田聯銅牌賽事的獎金最高為:全程10000美元、半程5000美元。而非申報國際田聯標牌賽事的獎金全程最高為30000元人民幣、半程10000元人民幣。不僅如此,中國田協還要求:申報國際田聯標牌的賽事應按中國田協動態發布的冠軍成績標準,對未達到成績標準的減付50%獎金,亞軍和季軍的獎金應低于減付后的冠軍獎金。
至此,用高額獎金吸引國外選手參賽,證明自身實力的畸形馬拉松發展模式也該告一段落了。在此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內馬拉松賽事呈現井噴式增長,一項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辦馬拉松賽事還不到30場,到2016年幾乎每個省都有馬拉松賽事,整整一年中國更是舉辦了328場馬拉松賽事,平均下來幾乎每天都有城市在跑馬。這本來是一件好事情,馬拉松的繁榮證明著群眾中間運動和健康意識在提高,越來越多的平民也有機會參與到馬拉松中來,但是主辦方不滿足于僅僅拉動群眾體育,反而提出越來越高的獎金吸引國外高手參賽,結果是普通大眾再努力跑不過專業組,專業組再出彩最終還是讓黑人選手站上領獎臺,組委會設置的獎金大多被外國人領走,引進這些高手的經紀公司賺得盆缽滿盈,國內很多高手卻只能落得個謝謝參與。于是就催生了去年馬拉松界一個有趣的新聞——《非洲學生中國跑馬“淘生活”:月收入可達兩萬元》。這些巨額獎金哪里來?除了贊助商慷慨解囊,也有不少老百姓的參賽報名費,本來是為了健康積極參與的事,結果被動輒上百萬的獎金鬧得烏煙瘴氣,中國式馬拉松發展也被不少媒體痛批是虛火旺。
一年300多場馬拉松賽事,想要個個達到金牌賽事的標準是不可能的。田協給馬拉松獎金蓋帽的做法無可厚非,像是北馬、上馬等國內精品賽事可以去和國際六大滿貫賽事看齊,在獎金之外設立破紀錄獎也可以吸引更多人。其余很多小城市舉辦的賽事就應該定位在群眾體育上,根本沒必要去和國際知名馬拉松賽事攀比獎金和參賽人群,他們應該提高的是賽事組織服務的能力、馬拉松文化、賽道禮儀、慈善、觀眾等層面,慢慢通過打造文化來提升知名度,而不是想著一勞永逸用天價獎金來打造品牌,田協新規就是要告訴持有急功近利觀念的人,理性永遠更重要,誰也無法一口吃成個胖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