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姜瑞勝 鄭成海
說到紅島和紅島蛤蜊,相信許多青島人都非常熟悉。可說到“紅島八景”,不僅市區居民知之甚少,就連很多紅島當地居民也是頭一次聽說。島城著名文史專家魯海近年來一直在關注紅島八景的下落。連日來,半島全媒體記者趕赴紅島調查發現,隨著城市變遷,昔日紅島八景,如今只有青云晨鐘(位于青云宮內)、鷹嘴聽潮(俗稱鷹嘴石或鷹嘴巖)、虎首古洞(俗稱老虎洞)等少數景觀依然還在,其他多數景觀已難尋蹤跡。
鷹嘴石依然屹立。
文史專家挖出經典 公開資料顯示,紅島街道位于膠州灣北部,東、南、西三面被膠州灣環抱,海岸線長35.2公里,陸地面積28.7平方公里。據島城著名文史專家魯海介紹,紅島是膠州灣內的第一大島,因形如蓮花,故有“蓮花島”之稱。紅島曾被稱為“陰島”,1967年1月更名為紅島。紅島原與陸地相分離,1913年紅島北部鹽田與上馬之間填海筑成土堤,后來鹽田逐步擴大,紅島與陸路完全連接,成為一個半島。
魯海早在多年前就對紅島八景十分感興趣。七年前,他專門為此去過紅島,尋找到了紅島八景中的“老虎洞”(虎首古洞)的下落。根據他的考證,上世紀初,紅島就已是青島地區一個景點眾多的旅游勝地。據《青島概覽》記載,1936年,青島曾組織“紅(陰)島八景”評選,勝出者為:青云晨鐘、虎首古洞、東山晨曦、千佛觀雪、萬丈遠眺、西嶺歸帆、草場銀海、鷹嘴聽潮。而在1947年出版的《青島指南》一書中,也對紅島八景進行了詳細介紹。
八大景觀多數難覓 青云宮?!?/p>
80多年過去了,這些昔日的經典還在嗎?近日,半島全媒體記者趕到紅島進行走訪調查。到達紅島后,記者的第一站是“青云晨鐘”。據韓家民俗村負責人韓平德先生介紹,“青云晨鐘”中的“青云”指的就是青云宮。記者驅車來到紅島街道高家社區附近,見到了整修一新的青云宮。這里正處一座山頂上,面朝膠州灣,四面風光盡收眼底。據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青云宮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昔日院內有東西鐘鼓樓各一座,“青云晨鐘”由此得名。青云宮本身也有很多傳說,民間流傳的“沒尾巴老李”、“龍母墳”,不僅在紅島當地家喻戶曉,在整個膠東半島也廣為流傳。2011年,當地籌資對青云宮進行了修繕,現在的鐘鼓樓也是后來重新修建的。如今,每年農歷九月山會期間,四面八方的人都會趕來,盛況不亞于當年。
從青云宮下山后,沿著岙東路一路南行,記者來到西大洋社區,向這里的居民打聽“鷹嘴聽濤”中鷹嘴石的位置。在當地居民的指引下,記者在緊靠著膠州灣大橋的一片海域找到了這座奇石。歷經歲月洗禮,鷹嘴石依然屹立。一些見過我國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女王頭像的游客一睹紅島鷹嘴石真容后,在贊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也驚呼:從一定角度看,鷹嘴石與女王頭像頗為相似。
然而,接下來的尋找之路顯得頗為艱難,記者多方打聽也沒有找到“草場銀?!钡染坝^的蹤跡。
掃碼看視頻,半島全媒體記者帶你探訪“紅島八景”。
■說法 城市變遷致大部分景觀不復存在 紅島曾被稱為“蔭島”或“陰島”,這是韓家民俗村內收藏的地圖(上南下北)。
調查中,記者也走訪了當地多位居民,多數人對“紅島八景”知之甚少。在西大洋社區,提到鷹嘴石、青云宮,一名小伙子很快就指出了大致方向,但被問及“紅島八景”時,他一臉茫然。一名跑運輸的中年男子對此也稱,他知道海邊有塊鷹嘴石,但是不知道“八景”的來歷。即使是咨詢了幾位上年紀的當地居民,也紛紛搖頭表示沒有聽說過“紅島八景”。
紅島韓家民俗村工作人員劉女士曾深入研究紅島文化,她向記者證實,隨著城市變遷,當年的“紅島八景”大部分景觀已經不復存在,比如“西嶺歸帆”,現在出海作業的大多數是大馬力漁船,當年千帆歸來的場面已是很難一見了。
韓家民俗村負責人韓平德告訴記者,紅島海洋文化源遠流長,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紅島八景”也是紅島深厚的海洋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他認為,隨著城市的變遷,這些往日的經典有可能逐漸淡出歷史。為此,韓家民俗村也加大了對這方面的保護力度,一方面,他們邀請了專家學者參與發掘,另一方面,他們下一步也會加大民間資料的收集力度。
紅島街道辦事處科教文衛部門工作人員孫女士告訴記者,“紅島八景”如今只剩下青云宮、鷹嘴石等少數景點,街道方面也正在設法保護這些景觀,有些也在考慮申請非遺,今后也會進一步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她認為,文化的保護,需要多方聯手,目前紅島的多個社區在開展鄉村記憶行動,如果韓家民俗村能夠通過一定的手段把“紅島八景”重新展現,這對游客、對當地來說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