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然熱衷于在土地市場“拼殺”搶地的不少中國房地產企業可能還沒意識到,一輪資金趨緊的寒潮已經襲來。
16城私募資管收緊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日前叫停了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合肥等16個熱點城市投資普通住宅地產項目的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明確將暫不予備案。此外,該機構還禁止私募產品向房企提供融資用于支付土地出讓價款,以及直接或間接為各類機構發放首付貸等提供便利。
此前,中國證監會已明令禁止房企通過再融資的途徑拿地,南京、廣州等地也提出房企必須使用自有資金拿地。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告訴記者,此次私募資管領域的收緊,傳遞出房地產資金再收緊的明確信號。這16個熱點城市占據了全國房地產成交額的20%以上,也是過去兩年高單價、高溢價“地王”數量最集中的區域,此番政策將明顯提升房地產企業在當地的融資難度。
地方調控升級 重慶近期發布新政稱,抵押房地產不得用于預售,預售商品房不得用于抵押,并規范在建建筑物抵押登記。有專家對中新社記者分析稱,這實際上是一記“殺招”,徹底堵死了開發商以抵押房地產融資、以預售回款的傳統模式,將對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鏈形成巨大考驗。
此外,繼北京拍出由開發商100%自持的土地之后,天津也推出土地出讓新機制,即報價到達上限后,不再接受更高報價,企業競報“自持面積”。
由開發商自持項目用于租賃能夠培育租賃市場,解決部分民眾的住房問題。不過,租房收益率較低,而且回款周期長,對于高價拿地的開發商來說,短期必定將面對更大的資金壓力。為此,北京萬科去年底拋出眾籌的開發方案,試圖解決自持地塊的盈利難題。
企業轉向海外融資 與去年房企融資回歸境內的趨勢相反,今年以來,由于國內流動性收緊,融資難度加大,不少房企轉而尋求境外融資。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延續去年四季度以來的低迷態勢,2017年1月份,中國房企包括私募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等境內融資金額,合計為133.08億元(人民幣,下同),相比去年同期,下調幅度高達92%。而且企業在境內的融資成本也出現了明顯的上漲。今年1月份,不少企業發債利率高于6%,而去年9月前,這一水平大致在4%左右。
不少企業“轉戰”海外。光大證券稍早時候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從2016年四季度起,中國房企發行美元債加速。首創、首開、萬科、融信、碧桂園、龍光地產、中國奧園、合景泰富、旭輝控股等企業均發行了美元債。不過,張大偉指出,鑒于人民幣貶值等壓力,企業的海外融資成本也不低。記者查閱企業融資數據發現,不少企業發債的年化利率超過6%,加之匯率損失,融資成本可能達到10%左右。
房企拿地熱情不減 盡管近4個月來,20多個城市出臺了近70次或大或小的調控收緊政策,但不少房企仍然熱衷于土地市場的拼搶。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15日,今年25家中國房企拿地總金額已超過1600億元。從企業看,包括中海、保利、碧桂園、萬科等在內的11家房企拿地金額超過50億元。
張大偉認為,目前各地房地產調控已經開始影響房企銷售,而不斷收緊的政策則會進一步加劇房企的資金鏈緊張。同時,伴隨美元走強和熱錢流出中國市場的趨勢,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為房地產企業帶來“錢荒”窘境。
同策咨詢的一位分析師認為,過去一年里,隨著市場行情的一路飆升,房企實際上通過各種渠道“加杠桿”,其自籌資金與表外融資增長幅度都遠高于國內貸款增長。但今年在重重“緊箍咒”下,“加杠桿”較多的民營房企以及大量的中小房企將面臨資金面緊張的問題,不排除下半年出現中小房企被收購或破產的現象。 據《中國新聞網》
[編輯: 高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