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兩位老人扮演的豬八戒和孫悟空。
◥4日,在嶗山世紀廣場,市民正在冒雨觀看精彩的舞龍表演。
□文/半島記者 徐杰 實習生 楊陽
□圖/半島記者 張偉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春節期間群眾文化生活,從2月3日(正月初七)起,2017嶗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各項文化活動陸續啟動。作為非遺節最重要的板塊活動,第八屆嶗山鑼鼓大賽暨民間藝術表演賽,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打元素,為島城市民展現了一幅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嶗山民俗風情畫卷。
16支隊伍非遺節“斗舞” 4日一大早,記者來到嶗山世紀廣場時,呈現在眼前的是五彩繽紛的戲服和舞扇,廣場上人頭攢動、鑼鼓喧天,一支支表演隊伍在各自的活動區內排練,準備在即將開幕的嶗山非遺節上大展身手。盡管下著小雨,但依然沒有阻擋市民的熱情,早上9時許,已經有上千名市民來到廣場欣賞這出民俗大戲。
據了解,本次民間藝術表演賽吸引了嶗山區16支優秀的鑼鼓隊、舞龍隊、舞獅隊、高蹺隊、秧歌隊,共1000多名群眾演員參加。在首先進行的起鼓儀式上,7支鑼鼓隊的百余只大鼓、中鼓、堂鼓、邊鼓齊聲擂響,氣勢磅礴、威武雄壯,抑揚頓挫的立體鼓點鏗鏘動聽、粗獷有力,拉開了非遺節的大幕。舞龍隊、舞獅隊、高蹺隊、旱船隊還擺出了“2017”字樣的造型。
76歲“豬八戒”是個老太 接下來各支隊伍的表演中,龍騰獅舞、彩綢翻飛,大家紛紛拿出絕活,讓市民在熱鬧的氛圍中,享受傳統民俗文化盛宴,體驗濃烈醇厚的傳統年味。首先登場的是王哥莊街道港東社區舞龍隊,紅黃兩條龍在演員的配合下時而上下飛舞、盤旋,時而龍頭高躍很有動感。而溝崖社區的高蹺隊,領頭的是兩位穿著雞造型服裝的長者,后面跟隨的則是年輕人組成的彩衣隊伍,盡管地面濕滑,但隊員們憑借著高超的技藝,大膽地做著高難度的扭動動作。
在西韓社區的表演隊伍中,手里棍子翻飛的“孫悟空”和不停“調戲”女秧歌隊員的“豬八戒”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每當“豬八戒”湊近女秧歌隊員摟抱時,都被“孫悟空”揪著耳朵拽開,滑稽的動作逗得不少人哈哈大笑。記者采訪了解到,這兩位看起來動作輕巧的演員,其實已經是年過七旬的老人,扮演孫悟空的是78歲的劉維存,他已經扭了16年的秧歌。而扮演“好色”的豬八戒角色的卻是一位老太太,今年已經76歲的賈春佩,盡管已經滿頭白發,但心態十分年輕,扭起秧歌身形輕盈。表演結束后,不少小朋友都拉著她一起合影,老太還高興地好幾次原地蹦起來拍照。
一家三代人登臺表演 在待演區等待登臺表演時,北宅街道大嶗社區的演員們從人群縫隙中觀看著前面隊伍的表演,精彩之處還叫好著鼓起掌來。記者看到,這支隊伍中的一些老年人看起來神采奕奕。隊伍的領隊趙女士告訴記者,大嶗社區扭秧歌的歷史很久遠了。1949年,大嶗的村民們曾扭著秧歌歡慶新中國成立,而今天,隊員們依舊身姿昂揚,舞動新時代的美好,“現在每逢節慶,我們就在一起扭秧歌慶祝,特別是過年期間。”
在沙子口藝術團鑼鼓秧歌隊里,65歲的楊云清已經連續十年在非遺節上表演非遺節目了,她今年在節目中唱戲曲。這一次參加表演,楊云清不是“單槍匹馬”一個人,她的一家三代八口人都參與到表演中來。楊云清9歲的小孫女在現場裝扮成小雞模樣,在開幕式上蹦蹦跳跳,逗得大家高興不已。而她的大孫女則在楊云清唱戲節目中扭著秧歌為其伴舞。
表演隊伍中,不少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如中韓街道孫家下莊的舞龍隊,孫家下莊早在清代咸豐年間就有舞龍的傳統,至今約有160年的歷史,他們的舞龍有鮮明的藝術特色。2007年,孫家下莊舞龍隊入選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溝崖社區的高蹺則是2006年入選青島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記者了解到,溝崖第一支高蹺隊成立于光緒26年(1900年),在晚清年間,溝崖高蹺隊就聞名四村八疃。
舞龍舞獅扭秧歌,民間藝術賀新春。2月4日,嶗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第八屆嶗山鑼鼓大賽暨民間藝術表演賽在嶗山世紀廣場舉辦,16支隊伍給市民帶來一場文化盛宴。盡管當天下著小雨,但現場龍騰獅舞彩綢翻飛,氣氛十分熱烈,演員表演得盡興,市民也看得倍兒高興。記者采訪發現,這些傳統民間藝術如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一起加入到傳承傳統文化的行列中。
■延伸
不愁后繼無人
孩子唱起主角 據介紹,本屆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除了設置嶗山區第八屆嶗山鑼鼓大賽、民間藝術表演賽外,還有幸福嶗山—街道迎新春文藝匯演、春節的記憶·經典年畫展、猜謎語、周末非遺體驗課堂木板年畫體驗互動等20余項文化活動,一直延續到整個正月。
近年來嶗山區一直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出臺了非遺項目、傳承人相關認定、獎勵的辦法,并積極探索將傳統文化傳承納入現代教育體系,自2010年起對可以進入校園并成為中小學生學習內容的項目進行推廣,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
此次參加表演的隊伍中,除了白發蒼蒼的老人,又多了些稚氣未脫的兒童,老人扭著歡快的秧歌,孩子穿著小雞造型的衣服,也跟著跳來跳去。記者現場了解到,許多小非遺傳承人都在各自隊伍中挑起了大梁、唱起了主角,成為民俗匯演活動中一道受人矚目的靚麗風景。北宅街道大嶗社區錦繡旱船隊的演員任美玲,今年帶著10歲的女兒王珂和鄰居家9歲的小姑娘一起參加表演,兩個女孩穿著戲服顯得很精神,表演時也有模有樣,贏得不少觀眾的夸贊。此外,其他的隊伍中也有不少孩子參加,有的孩子才四五歲大,跟著大人一起表演。“傳統的民間藝術的傳承,不能光靠我們這些老人堅持,有了年輕人的加入,這些民間瑰寶就不愁后繼無人了。”71歲的演員劉學長說。
精彩的表演也讓很多前來觀看的市民感慨不已。73歲的劉老爺子說,他特意帶著小孫子一起來欣賞表演,還不時給孩子拍照留念,“這些表演是我們小時候過年最喜歡看的節目了,可惜現在變少了,孩子們更是感到陌生了。”劉老爺子說,借著這個機會他也想給小孫子上一堂課,讓孩子從小就開始了解傳統民間藝術,加入到傳承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