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記者 王洪智
由青島市城市管理局組織編制的《青島市“十三五”城市管理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經青島市人民政府批準發布。1月24日上午,青島市城市管理局會同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就此舉行發布會。據了解,該規劃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分析青島市城市管理發展現狀及面臨形勢的基礎上,圍繞加快形成與青島發展相匹配的城市治理體系和為居民創造宜居宜業生活環境,提出了未來五年城市管理的發展思路、主要任務和實施路徑。
一、總體思路和目標 《規劃》在全面貫徹國家、省、市“十三五”時期戰略部署和要求的基礎上,遵循改革創新、統籌協調、綠色發展、包容開放、共治共享的原則,著眼于解決“行業發展存在的短板、城市治理水平不高”的問題,切實保障城市管理安全運行,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到2020年,建立“權責明晰、服務為先、管理優化、執法規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體制,“大城管”體系高效運轉;創新“管理精細化、服務人性化、執法規范化、安全系統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宜居宜業環境享譽國內;打造“城市管家”品牌,使城市管理體系大完善、執法大規范、供給大提升、服務大轉變、秩序大優化、安全大放心,形成“青島治理模式”,實現城市管理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為我市率先全面建成較高水平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框架 《規劃》共8章20節。明確了“管理為民、服務惠民、執法利民、安全護民”的“人本管理”理念,實施“深化城市管理改革、提升公共供給水平、創新城市治理模式”三大戰略任務,系統提出“十三五”時期城市管理17個方面36項主要城市管理指標,包括城市執法、公共服務、安全應急、供水節水、燃氣、供熱、道路橋梁、停車管理、環境衛生、園林綠化、市容秩序、排水、城市照明、愛國衛生、數字城管、網格管理、公眾參與等指標。每項指標均列出任務分解、實施路徑和完成時間,明確完善120余項城市管理措施,建設130余項重點基礎設施項目。體現了城市管理標準的國際化、生態化、舒適性和可持續。
三、主要任務 (一)《規劃》確定了深化城市管理改革的7項重點任務。
一是理順體制機制。二是加強法治建設。三是強化統籌管理,到2020年,全市基本實現“同城、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目標。四是深化執法改革,到2017年底,實現住房城鄉建設領域行政處罰權的集中行使。五是強化隊伍建設。2017年底,統一執法制式服裝和標志標識,完成中層以上干部輪訓。到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執法人員輪訓,一線執法骨干比例達到80%。六是提高執法水平。七是推進服務升級。
(二)《規劃》確定了提升公共供給水平重點推進的12項工作任務。
1.強化供水保障體系。構建和完善“三水濟膠澳、七水潤島城、五縱通南北、四橫聯西東、保障水安全”的水資源保障體系,到2020年全市城市水資源總量達到9.6億立方米,城市供水能力達到247萬立方米/日。推廣非常規水資源應用,制定鼓勵政策和約束性措施,推進再生水和海水淡化的應用。啟動事故應急備用水庫建設,解決我市淡水資源短缺問題。在發電、石化、鋼鐵等工業企業實施淡化海水替代淡水并逐步擴大使用范圍。海水淡化能力達到60萬立方米/日,建設國家海水綜合利用示范城市。全面推廣使用再生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新建居民小區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0%,保持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
2.強化燃氣安全供應。完善燃氣設施和管理體系。到2020年,實現全市天然氣年供應能力77億立方米,建立應急備用氣源保障體系,保障10天基本用氣需求,市區管道燃氣氣化率達到90%。
3.推動供熱發展轉型升級。新建供熱管網1200公里,推行多種能源聯網運行模式,試點泛能網運行方式,實施燃煤鍋爐超潔凈排放改造,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的供熱體系,實現城市供熱向精細化、智能化、低碳化轉型發展;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參與清潔能源供熱,組建專業的清潔能源服務公司。到2020年,全市清潔能源供熱面積達到1.8億平方米(市區1.5億平方米),占總供熱面積的57%(市區60%)。
4.全面提升路網效能。加強既有道路設施整治,明確市政工程設施移交管理辦法,市政工程設施增設二維碼“身份證”標識,建立完善市政設施管理大數據庫;嚴格落實掘路計劃,減少道路挖掘量,到2020年,年挖掘道路不超過道路總量的10%,反復開挖的“馬路拉鏈”問題明顯改善。
5.是打造最潔凈城市。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到2020年,基本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市區道路清掃保潔達標率達到100%,主次干道機械化清掃率達到98%,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率95%,市區每平方公里公廁不少于4座。
6.打造最優美生態城市。按照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要求,推進公園建設,試點“口袋公園”,擴展城市綠色空間,到2020年,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綠化覆蓋率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保持15平方米以上,各項指標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7.打造最有序市容秩序。加強市容環境維護和公共場所秩序管理,將火車站、公園、廣場和海水浴場等公共場所打造成為城市管理示范窗口;加強公共空間管理,2019年6月底全面完成我市既有違法建設治理任務,規范設置戶外廣告,規范“城市家具”設置;營造舒適安居環境,編制便民攤點群規劃,打造市場、攤點等10分鐘便民服務圈。規范停車場所管理,整合市區道路泊車資源,打造道路泊車青島模式,泊位數與機動車比例為1.2:1,達到國際公認的合理比例。
8.實現污水全收集處理。完善截污納管、雨污分流、廠網協調、排澇順暢的大排水體系,到2020年,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98%以上;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
9.實現城市照明“零盲區”。全面推進城市綠色照明工程,到2020年,新改擴建城市道路裝燈率達到100%,主干道亮燈率達到98%,次干道、支路亮燈率達到97%,道路照明設施完好率95%,道路照明亮燈率98%,景觀照明設施完好率93%,高效光源應用率不低于90%,LED路燈應用率達到30%。
10.全面提升飲用水水質。推進水質預警系統建設,實施水質全過程監控。采取隨機抽檢、第三方檢測等方式,強化水質監管,推進水質安全和品質“雙提升”。到2018年,現有城市供水水廠全部完成深度處理工藝改造,在中心水廠等新建擴建工程中增加膜深度處理工藝,出廠水質達到直飲水標準。
11.加快推進垃圾分類。按照“大分流、小分類”的原則,以“源頭減量化、處理資源化”為目標,制定《青島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技術導則》,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90%,大中型餐飲單位集中收集處理率達到95%。促進再生資源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兩個網絡系統融合發展,統籌規劃廢舊物品回收體系,拓展廢舊衣物、塑料飲料瓶、包裝紙類等回收業務,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市民對垃圾分類知曉率爭取達到95%以上。
12.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貫徹落實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意見 ,加強國家衛生城鎮創建工作,“十三五”期間,新創國家衛生鄉鎮3個、省級衛生鄉鎮20個。繼續推進“健康山東行動”,啟動“健康城市”建設。大力推進農村無害化衛生改廁,到2018年,實現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加大病媒生物防治力度,扎實做好全市控煙工作,積極開展無煙單位、無煙企業創建活動。
(三)《規劃》確定了打造安全發展新環境3大重點任務。
1.加強行業安全監管。建立“責任全覆蓋、管理全方位、監管全過程”的安全生產監管責任體系,強化安全生產基礎管理,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重點領域監管,做到“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采取老舊管網改造、安全隱患整治等措施,保持水、氣、熱等城市生命線系統暢通。
2.全面構建長效機制。到2020年,建立城市管理領域全覆蓋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專業、志愿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切實做好應急保障,確保重要節慶和大型活動正常舉辦。加大安全生產指標考核權重,實行安全生產和重大事故風險“一票否決”。
3.抓好城市防汛防雪。提高城市防汛排澇能力,實現超標準降雨不發生嚴重內澇,統籌推進新老城區海綿城市建設,到2020年,25%以上的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標準。
(四)《規劃》確定了創新城市治理模式4項重點任務。
1.推進智慧化管理。實施“互聯網+城市管理”、“互聯網+行業”、“互聯網+公眾參與”三大行動,建設智慧化平臺和綜合性數據庫,推動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轉型升級,數字城管覆蓋率100%,實現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督“五位一體”。到2020年,實現多部門公共數據資源互聯互通。
2.推進網格化管理。構建以“一張網、三級平臺、九大領域”為支撐的綜合治理網格化管理體系,完善“區--街道(鎮)--網格(社區)”三級聯動的運行機制,做到“網中有格、格中有責、責任到人”,嚴格績效考評,強化社區治理。到2020年,網格化辦結率和滿意率均達到98%以上,全市社區“互聯社區”信息平臺運行率達100%。
3.深化多元參與。暢通參與渠道,擴大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廣度和深度。調整城市管理委員會人員組成,增設公眾委員,參與城市管理決策、監督和評價,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動的城市管理模式。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等確定為城市管理主管部門在擬定城市管理決策草案中的必經程序。完善城市管理社會綜合評價體系,到2020年,公眾滿意度在城市管理綜合考評中的比重不低于60%。
4.深化市場化改革。放寬市場準入,推進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完善市政公用事業服務價格形成、調整和補償機制。改革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擴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完善行業監管體系。建立公廁、綠化等作業市場化機制,形成主體多元、競爭充分、結構合理的作業市場。發揮市場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城市基礎設施,吸引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參與城市管理。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