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丕文展示自己制作的各式榼子。
▲在木料上給榼子畫樣。
▲王丕文正在為榼子鑿花。
▲榼子制作工具種類繁多。
王丕文從未放棄對榼子的執著追求。
半島記者 何毅 報道
1月22日,家住即墨王家葛村的榼子傳承人王丕文正在家中忙著做榼子,今年52歲的他從事做榼子這個行當已經38年了,自己都記不清楚做了多少榼子,如今這門手藝已經受到了非遺的保護。
王師傅表示,“每年春節前夕都十分忙碌,進入臘月門后,一些饅頭店也來取早就預定好的各種福祿壽、魚花等造型的榼子,比如咱們家中吃的饅頭的普通魚花榼子,一天能做好幾十個,如果稍微大一點的,做工比較精細,一天只能雕刻出幾個。制作一個榼子從一開始選料、畫樣、下料、拋光、做框,到鑿花、刻花,再到拋光完工,稍微有一點差錯,整個榼子就報廢了,而且制作榼子的工具種類繁多,僅僅是雕刻花紋的工具就有平刀、魚眼刀、花蒂巴、挖刀等30多種,最小的有2厘米,最大的58厘米,刻不同花紋要用不同的工具。目前,王師傅還趁著閑余時間把傳統的榼子圖案創新,在榼子里雕刻五月的風、棧橋、嶗山等青島標志性圖案,通過這種帶有青島元素的榼子讓更多人了解青島。
王師傅告訴記者,“十多年前自己在做榼子時候,不小心傷到了手指,經過醫生搶救后,還是沒有保住一個手指頭,但是傷好之后的他并沒有影響對做榼子的執著追求,最大的夢想就是讓青島的這門文化遺產,能走出山東、走出國門,把榼子這筆文化遺產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