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紅梅
近年來,我國食品電商交易快速飆升,年均增長率超過45%,網購食品用戶規模已超7000萬人。不過,網絡食品安全和質量問題成為消費者的“最大心結”。業內人士坦言:七成以上“超市下架”食品流入電商平臺,消費者網購到“過期食品”不足為奇。(1月20日《經濟參考報》) 食品電商市場前景廣闊,但亂象也很多。首先必須面對的,是食品安全問題。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禁止生產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生產或者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為避免巨額賠償,超市大多非常注意食品的保質期,會及時將臨期食品下架,防止消費者無意或有意購買。
但是相比之下,電商市場的監管措施還不夠完善,被超市下架的臨期甚至過期食品大量流入電商平臺,給消費者造成食品安全隱患。雖然臨期食品仍有相應的保質期,但由于營銷和流量的壓力,絕大部分食品電商不會在醒目位置標出食品銷售的安全期,而是以“低價促銷”“跳樓折扣”“瘋狂刷單”的方式銷售。再加上快遞耗費時間,等消費者拿到食品也就過了保質期。
除了保質期,網購食品還存在質量瑕疵、包裝標識說明不規范等問題。例如,一些在朋友圈、微信群、QQ群里熱銷的“自制食品”,僅用簡單的塑料袋包裝,屬于沒有生產日期、質量合格證、生產廠家的“三無產品”;一些需要冷藏的食品在沒有任何真空包裝、冷鏈的情況下,通過快遞公司同樣暢通無阻……網購食品存在的種種亂象,導致消費者難以產生“品牌信賴感”,不愿意在同一商家“重復消費”,這成為食品電商市場發展的最大障礙。
與傳統食品消費以B2C交易模式為主不同,食品電商市場大量出現C2C交易模式,即海量消費者面對海量供應者,這對于習慣“抓大放小”的傳統政府監管模式來講,確實是一大挑戰。食品安全大于天,防止網絡過期食品、變質食品流入消費者口中,需要監管部門全面發力。例如,嚴格規范網購食品包裝標識說明,在流通環節針對不同類型和保質期的食品運輸實現全程監管,提升監管部門在網絡平臺執法的威懾力,對于違法銷售過期食品的電商依法查處并曝光。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