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星生產線。
文/圖 半島記者 李峰
通訊員 楊立鵬
12月29日記者從董家口經濟區管委會了解到,作為我省目前唯一一個國有上市輪胎公司,雙星集團早在三年前就開始淘汰落后產能、轉型升級,隨著綠色輪胎智能化示范基地在董家口經濟區的建成投產,雙星“工業4.0”和“服務4.0”正在讓傳統輪胎行業發生變革。三年多來,他們淘汰了60%以上落后產能和產品,效益也在穩步增加,今年一季度利潤增長實現177%。
啟動產業升級,
告別“傻粗笨臟”形象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輪胎業是需要去產能的重要行業。作為傳統的勞動、資源、資金三密集產業,輪胎業在很多人心中是“傻粗笨臟”的形象。
記者從董家口經濟區管委會了解到,前幾年,隨著市場需求量大幅增加,雙星輪胎卻暴露出了面臨的“困境”,現有產能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現有技術、設備等軟硬件設施也不適合現代輪胎的發展要求。針對這一現狀,雙星輪胎啟動了產業升級計劃,落戶董家口經濟區,這次升級,不僅是一次空間意義上的位移,更是一次產業的鳳凰涅槃。
董家口經濟區大項目建設協調服務中心主任陳永軍告訴記者,“項目過來后,我們第一時間成立專項服務辦公室,安排專人負責,做好水、電、路、汽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工作,保證項目早落地,快投產。”
生產率是過去三倍,
不良率下降約八成 在雙星輪胎工業4.0產業園,高自動化的智能工廠讓“傻粗笨臟”的舊模式發生了改變,工人只需要進行關鍵工序的確認和調整,其他工作都由自動機械完成,隨之而來的是人力成本的大幅降低和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
“以前這樣的生產規模需要1000名工人,現在只需要不到300人,勞動生產率是過去的三倍,產品不良率下降約80%。”雙星集團供應鏈本部總經理周士峰用一系列數字介紹了生產的變化。周士峰說,假如還堅持以前的生產模式,那么要做到去產能、改變輪胎行業落后的局面是不可能的。
“工業4.0”+“服務4.0”,
輪胎行業涅槃重生 如果說,輪胎生產的“工業4.0”是雙星輪胎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一個抓手,那么汽車后市場“服務4.0”生態圈則是另一個抓手,它創造著輪胎行業的新模式,讓這一傳統行業的未來充滿了更多可能。
“服務4.0”是指通過雙星輪胎切入,實現線上線下無縫對接、整個系統從用戶交互到用戶體驗、交易、選擇服務方式、實際上門服務、服務評測,全流程閉環,真正做到由原先單純提供產品到提供一站式服務的邁進。
“工業4.0”和“服務4.0”新模式,讓一度陷入困境的雙星輪胎涅槃重生。三年多來,他們淘汰了60%以上落后產能和產品,去產能的同時,效益也在穩步增加,是我國為數不多的銷量、效益持續三年雙增長的企業,今年一季度利潤增長就實現177%。
雙星集團供應鏈本部總經理周士峰介紹說,雙星綠色輪胎智能化生產基地的主要產業定位需要依托董家口經濟區的區位優勢。“在這里,雙星可以便捷地獲取最先進的生產材料,有利于生產工藝和設備的升級、產品更新換代。“我們將引進世界級技術,生產世界級產品,展示世界級制造,真正將雙星輪胎園區打造成我國首個‘技術一流、產品一流、效益一流’的世界級的輪胎基地。”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