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記者 肖玲玲
12月16日,作為頗具“海綿特色”的青島首個市政道路雨水收集池,八大關佛濤路附近開始建設第二個蓄水池。據悉,該項目共兩個蓄水池、一個滲透池,主要是對佛濤路北端部分道路雨水及青島植物園南側、太平山山體南麓約15公頃面積匯水面進行雨水分流收集,“蓄水容量達345m3,可以滿足1萬平方米綠地20天的澆灑用水。”
開建首個海綿蓄水池 青島是我國沿海地區嚴重缺水城市之一,目前年用水量達到2.2億立方。地勢三面環海,河淺流短,含水層厚度不大,加之蓄水量小,雨季洪水一泄而過。整個青島年降雨量為1億m3,僅占補給量的50%,所以,建設一些小型蓄水設施,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對于開發本地水源意義重大。位于佛濤路的雨水收集綜合利用項目就是這樣一個蓄水設施,但它又有其特別之處——加入海綿元素,成為青島首個市政道路雨水收集池。
12月16日,記者來到八大關佛濤路附近,發現水杉林中被圍起一片,里面正在緊張地施工當中,一個兩米多的深坑里,工人們正在往鋪好的布面上一層層擺放著黑色模塊,“這是PP模塊,它的作用一方面是支撐土方,一方面它里面是中空的,水可以保存在其中。而坑里鋪的布則是防滲土工布,也是為了更好地存水。”現場施工的相關負責人胡兆鵬告訴記者,為了不破壞環境,他們主要是利用樹與樹的間隙布置PP模塊水池,所以水池都呈長條狀,“就是挖掉了一些草坪,等建成后我們會把草重新種上。”
三個水池能蓄水345m3 據胡兆鵬介紹,該項目主要是對佛濤路北端部分道路雨水及青島植物園南側、太平山山體南麓約15公頃面積匯水面進行雨水分流收集,“從太平山上流下來的雨水會進入帶有流量溢出功能的安全分流井,再經雨水截污掛籃、棄流裝置、精密過濾裝置,到達佛濤路附近時已經非常干凈了,但以往這些水都是直接排到海里,非常浪費。”所以,為了利用這部分水源,他們便建設收集池在雨水分流前將雨水截留,“總共三個水池,兩個蓄水池,一個滲透池,地勢從北向南依次降低,第一個蓄水池滿了流到第二個池子里,第二個滿了就流到滲透池,都滿了可以通過滲透池排出去。”胡兆鵬告訴記者,三個水池總共能蓄水345m3,“可以滿足1萬平方米綠地20天的澆灑用水。”當然,除了澆灌植物,還可以用來清洗道路。那收集池埋在地下,該如何取水呢?
“我們會在地面上設置雨水提升泵。”胡兆鵬表示,灑水車只要通過提升泵就能把水引出來,“一輛灑水車能裝20m3水,一次蓄滿的水得裝滿近二十車,還是很可觀的。”他告訴記者,PP模塊和防滲土工布的使用年限能達到40年,“可以想象一下,蓄水40年能省下多少水。”
還將建設“海綿濕地” 據介紹,目前正在施工的是第二個蓄水池,“第一個已經完工,埋在了地底下,滲透池也正在開挖中。”胡兆鵬告訴記者,預計到元旦前后,三個收集池就都能完工,“之后還會在水池上方的地面上安裝自動噴灑系統,一方面可以澆灌周圍的植物,一方面可以向大家展示下‘海綿’特色。”
當然,“海綿”蓄水池還不是項目的全部。胡兆鵬表示,他們下一步計劃在佛濤路西側建設一塊100平方米左右的“海綿濕地”,“深約20厘米,帶有自然蓄水功能,自然滲透,自然蒸發。”當然,打造“海綿濕地”的目的并不是單純地增加蓄水功能,而是為了提升景觀,“那里本身是一塊荒草地,不是很美觀,我們打算在建好的‘濕地’上種植一些特色植物,如生長在灘涂上的狼尾草等等。”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