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401醫院手術室正在搶救一名多發骨折、失血性休克患者,醫務人員用身體給血加溫。”昨天,一則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傳開,文字和圖片立時感動了眾多網友。當記者輾轉找到照片中的401醫院的醫務人員時,他們則謙虛地表示,這是因為擔心剛從血庫調配出的血液太涼會拉低患者體溫,為了避免出現不適癥狀,才做出了這一“無意”之舉。
記者 于波 通訊員任霄惠
緊急
出車禍傷者命懸一線 昨天,記者輾轉找到了微信照片上的主人公——401醫院手外二病區的醫務人員,了解到當天搶救的是一名危重癥患者。據介紹,前天下午6時許,一名出車禍的女患者被緊急送入401醫院急診室。她的傷勢非常嚴重,雙腿、一只手臂及骨盆多處骨折,且因為失血過多已經休克。 “這名傷者需要立即進行手術,但是考慮到失血過多,血壓等都不穩定,在急診室的時候就開始輸注血液,這也是在為后面手術做準備。”手外二病區主任何旭是當天的主刀醫生,他清楚地記得,患者失血最嚴重的時候失血量達到30%左右,需要緊急輸血,直到看到血壓慢慢趨于平穩,醫務人員才決定對其進行手術治療。
搶救
手術9小時血液輸不停 “從下午6時許上手術臺,一直忙到了凌晨3時許,整場手術一共用了9個多小時,手術過程中需要給傷者不停地輸血。 ”何旭介紹,這名傷者的手術難度并不大,屬于一個外傷搶救的常規手術,但因為是骨髓腔出血,和一般的出血點不同,出血量特別大,必須快速為她補給血液。 9個小時的手術過程中,5名醫生不敢有一絲松懈,全力搶救患者,同時醫院也在緊急從血庫調配血液。
“當時情況太緊急了,根本來不及等,為這名傷者輸血不像平時打點滴一樣,一滴滴地輸進體內,我們都要給血袋施加外力,讓血液連成線似的往患者體內輸,真的是爭分奪秒! ”手外科手術室護士趙楠告訴記者,這名傷者一共輸注了3600毫升血液,差不多將近20袋血,輸一袋血只需要短短幾分鐘。趁著輸血的間隙,趙楠趕緊幫忙拿起兩袋血,緊緊摟在懷里、放在腋下捂熱。 “像這種急診送來的患者,醫生也無法提前備血,更不知道備多少血,而且血袋一旦出庫,血液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用完,所以也無法提前取血。 ”趙楠說,臨時調配的血液出庫后的溫度為4℃,這要遠遠低于人體的體溫,少量輸注到體內沒有太大的影響,而大量輸注后會拉低患者自身的體溫。因此,醫務人員一般會根據患者的病情,拿出一定量的血液放到常溫下緩一緩,來不及的時候只有現場的護士或者醫生用身體捂一捂,這樣讓血液提高幾攝氏度,輸到患者體內也會更舒服一些。在大家的努力下,當天的手術很順利,患者經過搶救生命體征已經趨于穩定。
暖心
用身體暖血袋成“義務” 采訪過程中,對于捂血袋這一舉動,醫務人員認為這是他們義不容辭做的一件事情。就在昨天剛完成的一臺外傷搶救手術中,手外科手術室的護士也照舊是用身體為患者捂血袋。參與這場手術的麻醉師告訴記者,若快速輸注大量冷存庫血可能引起患者體溫下降,從而誘發多種不良反應,因此,輸血前將血液進行加溫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面對緊急入院的急重癥患者,對血液的需求量大而且急,等待加溫肯定是來不及了,所以手術室內的醫務人員中,很多人都有過用體溫捂熱血液的經歷,通常就是放在腋下、懷中。 “不分春夏秋冬,在我們的手術室內,凡是這種大肢體出現外傷的急重癥患者,都需要立即輸血,通常情況下醫生在臺上操作特別忙,這時候就需要護士輪流用身體把血袋捂熱。 ”趙楠說。
何旭告訴記者,成功搶救每一名患者,都需要手術臺上和臺下的醫務人員共同努力、一起配合,捂熱的血液輸注到患者體內,起到了穩定病情的作用,可以說是解除了手術中的后顧之憂,更有利于醫生對其順利實施搶救。
記者手記
為“無意”之舉點贊 作為醫務人員,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挽救病人生命,從未刻意想過要感動他人,這就是真正的醫者情懷。這則微信朋友圈被網友頻頻點贊的原因,正是醫生們的“無意”之舉,其實他們一直在患者未曾關注過的地方,默默奉獻和堅守。他們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什么叫做奉獻。其實,在島城的醫療圈中,不乏令人感動的無意之舉:在手術臺上連站數個小時為病人“補心”的市婦兒醫院心臟介入醫生泮思林,常年穿著重達30多斤的鉛衣,衣服常常被汗水浸透、身心俱疲;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市中心醫院血液凈化中心護士長安茜連續11年,主動陪伴每一名病人做血管B超;每次病人做完手術,海慈醫院脊柱外科的病房護士長李沂紅都會和家屬一起把病人搬到床上,20多年堅持下來送走一批批康復的病人,她卻落下了腰痛的毛病……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