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記者從李滄區了解到,位于李滄區金水路171號的青島國際院士港迎來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于俊崇,這也是繼王玉田、周壽桓、袁隆平等五名院士成功簽約落戶后,院士港引入的第六位院士。
工程院院士簽約入駐 青島國際院士港定位于網絡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及新材料、高端設計等產業領域,重點引進各國世界級水平的頂尖人才和團隊。據悉,為加快李滄區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雙方將在開拓核技術應用與服務領域加強戰略合作。
于俊崇院士,1965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工業熱能專業。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5年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從事核反應堆工程研制及設計研究工作,在核反應堆熱工水力和安全等方面有很深造詣。其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在負責策劃、組織工程設計,支持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并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曾獲多項國家和部級科技進步獎, 2006年獲全國 “五一”勞動獎章。
研發項目是智能機器人 智能機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機器人,是因為它有相當發達的“大腦”。在腦中起作用的是中央處理器,這種計算機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聯系。最主要的是,這樣的計算機可以進行按目的安排的動作。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說這種機器人是真正的機器人,盡管它們的外表可能有所不同。智能機器人具備形形色色的內部信息傳感器和外部信息傳感器,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除具有感受器外,它還有效應器,作為作用于周圍環境的手段。這就是筋肉,或稱自整步電動機,它們使手、腳、長鼻子、觸角等動起來。由此也可知,智能機器人至少要具備三個要素:感覺要素,反應要素和思考要素。據介紹,于俊崇院士的研發項目就是針對智能機器人方向。
“爛尾樓”變身院士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前幾年,青島市李滄區李家上流社區建了近20萬平方米的商務樓,本意想做總部經濟,沒想到愿意來的企業寥寥無幾,造成絕大部分樓宇閑置,成了“爛尾樓”。總部企業需要的是商務黃金地段,要高端熱鬧、環境優、配套齊。李家上流雖屬城區,但與青島南部沿海的核心區相比,吸引總部企業的劣勢是很明顯的,定位不準導致了爛尾。
地處青島北部的李滄區比南部城區經濟總量少了一半,要快速發展,須打破常規。中心城區空間有限,須依靠高端人才,院士就屬于人才的塔尖,院士背后都有一批博士、有一批研發團隊,有主導性的研發項目??煞窠ㄒ粋€院士港,讓全球最高端人才在這里集聚和流動?
“爛尾樓”變身院士港的火花由此迸發。經過充分論證,李滄區建設國際院士港的計劃逐漸清晰起來。院士團隊的主要工作是研發,需要鬧中取靜,需要良好配套和優美環境,還需要有學術氛圍。這片樓周邊有中國海洋大學等多所大學,還近臨世園會,緊靠李村河,符合條件。
走進青島國際院士港,記者也切身體會到為什么這里會被科學家們鐘愛:院士港的26棟5至6層多層樓房,室內空間可根據需求任意分割,院子綠地面積大。 “很多來過的院士團隊,第一眼就看中了這里的條件和環境。 ”青島國際院士港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國寧說。
不過,環境只是基礎之一,更重要的還是要解決好院士團隊的難題,解除他們的顧慮。最大難題是缺資金,最大的顧慮是不愿被資方困住手腳。針對這一矛盾,李滄區組建了風險投資基金,確立了寬容失敗的理念,讓院士團隊可以放開手腳潛心研發。當然,要想獲得風險基金的投資,條件也是相當苛刻的:項目必須是國際一流水平的,全職院士必須在項目企業中是第一大股東且占股30%以上,院士每年累計在院士港工作時間不少于3個月,項目的產業化必須落戶在李滄區……
潔凈能源將實現產業化 此前,青島國際院士港迎來了一位全職院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李長明。為加快李滄區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雙方將在潔凈能源與先進材料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李滄區向李長明頒發政府顧問聘書。據了解,李長明與青島國際院士港簽訂入駐戰略合作備忘錄可謂是一拍即合,僅僅經過兩周談判即達成共識。李長明院士將在青島國際院士港開展潔凈能源與先進材料研發并實現產業化,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此次合作將分三期推進:一期,納米綠色防銹轉銹涂料及防水涂料研發并投產,納米殺菌防霉洗滌劑研發并投產;二期,潔凈能源與先進材料系列項目研發并投產;三期,組建新能源新材料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兩院士最早簽約入駐 最早簽約入駐青島國際院士港的是王玉田和周壽恒院士。王玉田院士主要從事Tat-GluA2-3Y及其它藥物治療神經疾病的臨床前期和臨床期研發,進行毒品成癮、阿茲海默癥、腦中風等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研發及產業化等。周壽桓院士領導的團隊主要采取自主研發的短脈沖激光器及微炸裂生產工藝,從事脆性材料精密加工設備研發與生產,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質量國內領先。兩位院士簽約入駐后,也將展開先進項目的研發。
海水稻試驗室落戶李滄 此外,袁隆平院士還同青島國際院士港簽約,成立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致力于耐鹽堿高產水稻(又稱“海水稻”)、超級雜交稻和高光效應用三個方向科技成果的轉化。據了解,我國內陸尚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根據目前公布的海水稻每畝產量200-300公斤計算,共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據了解,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將利用遺傳工程技術,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堿性野生稻基礎上,把野生稻天然抗鹽、抗堿、抗病的基因選出來,通過分子育種學的技術馴化、配組,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利用初級淡化(1%鹽度)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到200公斤/畝的水稻系列品種。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將在膠州灣北部白泥地公園處設立30畝海水稻科研育種基地,項目啟動資金1億元,遠期項目投資規劃將超過20億元。海水稻將在明年4月份種植,整個生長期都生長在鹽堿地,用半海水澆灌。
此外,袁隆平與青島西海岸新區一家企業合作開展世界高緯度超級雜交水稻研究。青島市農委近期組織專家對項目示范基地進行了實打測產,目前經過理論測產,平均畝產量達到1000公斤以上。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