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半島記者 徐杰 丁揚
因患雙股骨頭壞死,膠河經濟區灰溝村的王宏新生活一度陷入了貧困。精準扶貧的大幕拉開,他在村里干起了保潔公益崗位,享受政府兜底低保,還種植了幾畝土豆,年收入陡增到4萬多元順利實現脫貧。他所在的村集體收入從“一窮二白”也實現保底收入十幾萬元。膠河經濟區利用企業+合作社+貧困村,對接企業產業,順利幫助貧困戶脫貧。19日,記者采訪了解到,西海岸新區將輸血變造血,把特色小鎮與精準扶貧結合,如今已全部實現農村貧困戶脫貧。在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后,新區將脫貧目光從農村延伸到城市,率先實施城市扶貧,劃定“城市貧困線”,一幅前景美好的畫卷已徐徐展開。
■貧困戶 因病致貧過苦日子,現在脫貧有了奔頭 19日下午記者來到在膠河經濟區灰溝村時,一位身穿保潔馬甲的男子正清掃地面,這位男子走路一瘸一拐,但干活時十分認真。“這是俺村提供的保潔公益性崗位,一共有兩個人,這個干活的叫王宏新,是其中一個。”村書記方世明說,王宏新是村里的貧困戶之一,幾年前因為患病致貧,家里過得一直拮據,近幾年在精準扶貧政策的照顧下,生活又有了盼頭,“去年他們家就實現脫貧了。”
王宏新干完活后,騎上三輪摩托車回了家,記者也到了他的家中,“俺家因為我生活困難了幾年,這兩年村里和政府照顧,生活又變得好起來了。”
今年51歲的王宏新是個老實本分的人,年輕時靠著一膀子力氣,家里的日子過得不錯。可是幸福的生活在2006年突然出現轉折。“突然查出雙股骨頭壞死,那幾年為了治病把家里的積蓄花光了,孩子正巧還是上學花錢多的時候。”王宏新介紹,自己的身體狀況突然急轉直下,他的精神狀態也深受打擊,勉強種著4畝地,他的妻子管女士到附近工廠打零工補貼家用。
國家實行精準扶貧后,脫貧致富的政策也落實到村里,王宏新的生活這才發生改變。首先,他成為了村里公益崗位性質的保潔員,每天在村里路上打掃衛生,每個月能有700多元的收入。村里同時為他辦理了低保,實現了政府兜底。他在當地一家土豆合作社的幫助下,種植了兩三畝土豆,一年兩季分別種植土豆、玉米、小麥等,“每畝地每年能收入3000元左右,算下來家里一年收入能有4萬多塊錢。”
■貧困村 “一窮二白”的村集體,如今每年穩入十幾萬元 記者了解到,灰溝村共有125戶400口人,2014年確定為省定貧困村,其中貧困戶有8戶,在精準扶貧的政策下,所有的貧困戶都已實現脫貧。“我們對村里的貧困戶分為不同的方式幫助脫貧,身體不好的就安排公益崗位,有勞動能力的到附近工廠打工,再就是聯合當地的一些農業合作社,幫助村民種植經濟作物。”方世明介紹,在貧困戶生活實現轉變的同時,村集體的經濟狀況也實現了質的飛躍。“以前村集體一窮二白,幾乎沒有村集體收入,想給村民改善生活環境也沒錢實現。現在不一樣了,村里一年固定的收入就有十幾萬元,往后幾年還會增加。”方世明說,如今村里已經實現了道路硬化,建設了文化活動廣場,安裝了路燈。
村集體的收入來自哪些方面?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灰溝村幾年前流轉了幾十畝土地用于苗圃生產,每年可收入1萬多元租金。在前后140萬元的財政扶貧資金幫助下,村里在城區購買了黃島發展集團的商業優質資產,通過反租每年可獲得至少8%的收益,除了商業資產升值收益外,每年還能有十萬元左右的租金收入,而在鎮駐地購買的門頭房出租后每年也能有1萬多元收入。“下一步我們計劃再建造幾個冬暖式大棚出租,這樣每年還能有幾萬元收入。村里有錢了,就能再幫助村民致富。”方世明說。
■經濟薄弱鎮 企業+合作社+貧困村,幫助貧困戶脫貧 貧困戶實現脫貧,村集體有了可觀的收入,在膠河經濟區扶貧辦主任孫長兵看來,正是膠河經濟區實現脫貧致富的一個樣板。他介紹,膠河經濟區是青島市定經濟薄弱鎮,地處黃島區西北部,北接膠州、西鄰諸城,有5個省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83戶、貧困人口480人,其中省定貧困戶198戶,省定貧困人口301人,市定貧困戶85戶,市定貧困人口179人,現已全部脫貧。
孫主任介紹,根據貧困戶不同的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精準幫扶。對先天型貧困戶,采取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集中供養或居家供養以及其他社會保障兜底等方式幫助脫貧。對孤寡型貧困戶,采取社會保障兜底、集中供養或安排相應的環衛員、防火員、護林員等崗位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脫貧。對勞力型貧困戶,根據具體情況和需求,采取發展特色種養業、手工業、小商業等經濟方式,免費技能培訓、等生產方式,增加貧困戶家庭收入,幫助脫貧。對病災型貧困戶,采取醫療救助、常用藥定期供給、社會保障兜底、臨時救助等方式幫助脫貧,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對資源型貧困戶,鼓勵其將承包土地和個人財產入股或租賃,采取委托經營、合作經營等方式,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帶動實現多渠道增收,幫助脫貧。
“我們還重點打造‘企業+合作社+貧困村’模式,助推貧困戶脫貧。”孫主任給記者舉例說,常家莊是膠河經濟區省定貧困村,該村積極引進了青島金霖藥材專業合作社和青島膠河光伏發電有限公司。其中,合作社租用了該村集體荒山120畝,種植了紅櫸等綠化樹種、美國洋甘菊等芳香植物,青島膠河光伏發電有限公司租用村集體土地40畝。兩個項目每年可為該村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元。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人員在青島金霖藥材專業合作社打工,日工資收入60元,每人每年收入約1.6萬元。東下泊村積極爭取青島水利局幫扶,投資68萬元,在該村建造一處通用廠房576平方米,管理房四間,廠房建成后,進行出租,增加村集體收入。
■對接產業 住進“樓房”的雞,反哺周邊貧困戶 沿膠河經濟區駐地往南行駛十分鐘,是當地的一個精準扶貧產業園——青島夢圓生態農業項目,該項目由江蘇鴻軒農業集團、青島夢圓農業生態園有限公司和青島海爾金融共同投資興建,總投資2億元,占地220畝,主要從事畜牧養殖及畜牧機械成套設備生產。項目按照現代畜牧業標準化高效蛋雞生產方式設計,建成后飼養規模將達到120萬只,年產優質蛋品18000噸,蛋白18000噸,優質有機肥9000噸,實現銷售收入3.4億元,利稅6000萬元,利潤總額1000萬元,年凈利潤1000萬元。
19日記者來此采訪時,需要經過層層關卡和一遍遍消毒,這是一個采用國際領先設備的全自動化養殖項目,引進泰國正大集團先進的工程方案和工藝技術,采用以色列Agrotop公司的房舍設計、意大利OMAZ公司層疊式蛋雞飼養籠具,建設標準化雞舍4棟,蛋品分級加工車間一座,采用糞污快速無害化處理技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再生利用,達到畜禽養殖污染零排放。
“最近幾天就要引進雞苗了,這里的雞是住樓的,樓下四層,樓上四層,飼料、飲水、收集蛋全是自動化控制。”該項目負責人介紹,企業收益要反哺周圍貧困戶,這方面的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大量需求的優質雞飼料可以從周圍幾個鄉鎮農戶手中收購,幫助貧困戶解決農產品的銷路;提供飼料和雞苗鼓勵周圍貧困戶飼養,回收雞蛋獲得收入;培訓后雇傭貧困戶到養殖基地就業;無害化處理的雞糞可以與當地種植業農戶合作,用于農田肥料。
此外,當地的黃發集團還成立了膠河富民開發公司,在膠河經濟區駐地投資建設的柏鄉漢街項目。項目投產后可年實現銷售收入4000萬元,預計年實現財政收入2400萬元,解決就業150人。項目已于2016年5月開工,預計2019年4月竣工,2019年4月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