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前,白沙河街道的前沙灣莊村是個人所共知的貧困村,青島市國土資源房管局“第一書記”于永明駐村扶貧一年后,前沙灣莊名氣依然“不遜”當年,引來媒體紛紛報道。村口一處新落成的典雅別致的村民綜合服務場所首先奪人眼球,這一現代建筑在千篇一律的白墻紅瓦鄉野間難尋蹤跡、堪稱建筑藝術珍品,這是于永明書記駐村以來實施的扶貧項目之一,這一年來于書記想方設法為村里多辦事、辦實事,一個項目打造一個亮點,使村莊大變樣,很難讓人再聯想到這是個曾經的貧困村。
“您提前和于書記溝通下,請他務必于下次報道時能出鏡。”不少媒體記者都逐漸了解了于書記埋頭苦干、不嗜張揚的作風,村莊建設的樁樁件件都氣勢如虹的占領視野,卻總是見不到“活”的書記,雖有遺憾卻也不禁感嘆:“像他這樣實干的書記很難得?!?br>
150萬打牢扶貧根基
前沙灣莊村234戶、779人,耕地面積約1985畝,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以種植草莓、油桃、葡萄大棚為主,因為基礎條件落后,村民生產生活艱辛。于永明帶領村兩委干部立足村情,綜合施策,陸續啟動和實施了總投資250多萬元的自來水改造、綜合服務及文化活動場所建設、“一事一議”道路硬化、平塘改造扶貧項目,為村莊脫貧摘帽上產業鑄就了堅實根基。
基礎設施薄弱是貧困村普遍的軟肋。前沙灣莊村原有兩處農田水源地,因天氣干旱,平塘近乎干枯,周邊種植的小麥因無水可澆,畝產僅為400到500斤,嚴重影響農戶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村莊在2002年自籌資金修建了水源地,鋪設自來水管道,并配備了凈化設備,建成初期,全村每月自來水用電費用約600元,近幾年,因老化失修,管道時常漏水,全村每月自來水用電費用上升到1300余元,增加了村集體的經濟負擔。農閑時,村民因缺少固定的文化場所,只能在大街上進行廣場舞、秧歌等娛樂活動,因活動時間和音響的問題,時常引發鄰里糾紛,不利于村莊穩定。
缺資金是貧困村滿足環境改善需求的普遍瓶頸。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想家底卻只有無奈。于永明駐村后,在村干部的協助下,入戶走訪、實地察看,摸清基本情況,結合村莊實際,直面問題,制定項目,籌措資金,分步實施,逐項推進,解決了一系列村民最急需解決的生產生活問題。30萬元改造全村自來水管網工程6月份已經完成,通過安裝智能管網,配套原有凈化水設備,實現自來水戶戶通,全村免費喝凈化水;45萬元改造村莊原村委辦公室,建設200平米的村莊綜合服務與文化活動場所,提高便民服務水平,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一事一議”資金46萬實現村莊全硬化;青島市水利局30萬扶貧資金改造平塘,解決600畝農地的灌溉。
“扶貧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要作為一件實事擺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點,但做一件是一件,讓人看了確實覺得黨和政府辦得好”。習總書記這樣談扶貧,于永明也是這樣干扶貧,不僅干的好,而且一點也不少。
120萬加足脫貧馬力
脫貧靠“輸血”不是長遠之計,村莊有草莓、油桃、葡萄大棚260個、600余畝,還有小麥、玉米、花生等糧食種植,但是村莊一直以來靠傳統小農生產模式窮了村窮了民,救濟式扶貧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怎樣實現強村又富民,于永明心里自有一本大帳、長遠賬,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他創意產業扶貧思路,120萬激活村莊脫貧“造血”動力,不僅能讓村莊和村民穩穩脫貧摘帽,還有條件有能力率先奔小康。
20萬建設200平米光伏發電項目已經進入招投標,該項目實施后村集體年增收3萬元;100萬元建10個大棚出租給種植戶,實現土地流轉戶、村集體、承租戶三方共贏,村集體每年可增收10萬元,目前30畝大棚用地已完成土地流轉,招投標已結束,馬上進入施工階段,今年村民們就能在“扶貧大棚”里種上冬季草莓了。
兩個產業每年能給村集體提供13萬元的穩定收入,村莊不但實現了如期脫貧,并步入良性發展。
文/圖 半島網 黃超 通訊員 孫京信 李永強 段偉娜
[編輯: 黃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