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思路決定出路,思路就是出路。為深入宣傳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決策部署,積極展示山東省精準發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新成果,9月19日-24日,“供給側 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大型采訪活動舉行,來自全國50多家網絡媒體的百余名記者、評論員,以及理論專家、知名博主和網絡大V,奔赴濟南、青島、煙臺、濰坊、淄博、德州、威海、濱州、東營等地,深入一線采訪調研,充分發揮正面宣傳、典型宣傳的帶動引領作用。大眾網即日起在山東24小時新聞客戶端、山東手機報、官方微博、微信全媒體全平臺推出“供給側 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系列評論“側論”。
“供給側 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系列評論——側論(8)
供給側改革,對癥才能下藥
陳 敏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自此,“供給側”成為經濟領域的高頻詞匯。
如果說當前經濟運行低下呈現病態,“供給側改革”則是中央給經濟發展下的一劑猛藥。何為供給側改革?用專業術語講,“供給側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換句話說,就是從供給端入手,通過降低企業稅負、減少生產領域的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釋放生產力,提升企業競爭力,創新經濟增長點,最終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供給側改革”對大部分人而言,是個陌生詞匯,但這不等于說,供給側改革和大眾無關。以一個簡單的例子講,當前國內奶粉生產和銷售都很低迷,產出量雖有還不小,產品卻屢現滯銷,越是在大城市這種現象就越明顯。是城里人不喝奶粉沒有需求嗎?不是。城里人都蜂擁而至去買外國奶粉了,買到香港、美國、澳大利亞不得不下限購令。以此類推,消費、教育、衛生、金融、房地產領域,結構性矛盾都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側,已在供給側。這也正是當前經濟“病態”背后的真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病因。
供給側改革所要實現的,就是祛病強身,抓住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讓經濟發展獲得新的動力,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率,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讓百姓更好的享受到改革與發展帶來的紅利。
有人用“壯士斷腕”來形容山東“供給側改革”的決絕。推行供給側改革,對嚴重過剩行業進行式的去產能,同時大力扶持工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已成為傳統工業大省山東2016年的重點目標。正如山東省長郭樹清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出:要下決心推動鋼鐵、煤炭、水泥、有色、船舶、石化等行業去產能,對喪失自我修復能力的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破產清算等方式,實現市場出清。
作為傳統工業大省,山東的產業結構以鋼鐵、煤炭、水泥、石化等重工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這種產業結構也注定,在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中,山東比全國多數省份都更為艱難。但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山東人向來具有死磕“硬骨頭”、絕境永向前的精神。
郭樹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推動鋼鐵、煤炭、水泥、有色、船舶、玻璃、輪胎、石化等行業去產能,實施化工產業搬遷改造和結構調整攻堅戰。
今天上午,以“供給側 山東策”為主題的第十二屆網絡媒體山東行拉開了序幕,代表團將赴山東9市實地采訪,為山東的經濟轉型發展鼓勁加油。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戰略上的持久戰,更是一場又一場戰術上的殲滅戰。針對真問題對癥下藥,找到實辦法行穩致遠。
山東的“供給側改革”,在路上。
[編輯: 李敏娜]
相關專題:
供給側·山東策——第十二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