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小時看60多位患者連水都喝不上的急診醫生、被擔架劃傷腿卻依然堅持崗位的120急救人員、小步穿梭在各個病區內的護士們……9月15日,又是一年一度中秋節,當家家戶戶吃著月餅,圍坐在一起聊天賞月時,市立醫院東院急診室的這些醫護人員卻根本停不下來。從當天晚上7點半到10點半,記者在這里體驗整三個小時,眼看著患者走了一批又一批,只有他們永遠堅守在那里,用獨特的方式度過這個月圓之夜。
“中秋節都在家里團圓,還會有人去醫院嗎?”這個疑問在記者到達市立醫院東院急診后被徹底打破,眼前急診內科診室內十幾位患者正圍在醫生旁邊?!澳睦锊皇娣??多長時間了?”透過擁擠的人群,記者依稀看見她一手拿著化驗單,一手寫著病歷,忙得頭都抬不起來。她就是記者今晚的“體驗”對象——市立醫院東院區急診內科醫生王松梅。
正是急診高峰期,記者根本無法和王松梅打招呼,只能在旁邊默默觀察。一名護士腳步匆匆地走進急診內科:“醫生,能給這位病人開個退燒藥嗎?”“不行!懷孕怎么可以吃退燒藥?堅決不行!”一位上了年紀的患者在看完病后追問:“大夫,我現在這病情,能喝點水嗎?”“喝點沒事的,放心好了?!蓖跛擅氛Z氣輕快,手里的筆轉動得更快,后面還有很多患者等著她。
轉眼間,半個多小時過去了,患者們一個個離開,王松梅仍然盯著電腦屏幕處理患者信息,記者走上前……
“你哪里不舒服?”
“王醫生,我是信報的記者。”
“不好意思,今晚病人多,我都沒看到你來了,趁這會兒沒病人,你快問,一會兒那批化驗的回來了,屋里人又滿滿的了?!敝皇撬]能和記者多說上幾句話,更無法把這么寶貴的時間專門用在接受采訪上,她邊回答問題邊翻看患者病歷,沒幾分鐘患者們就陸續回來了,她只能跟記者說了句抱歉,轉眼就被被淹沒在患者中,只有她的聲音從里面傳出來:“你這病要長期調理,不能著急,就像家長帶孩子一樣,要有耐心,找個信得過的專家好好調理去吧?!?br>
“謝謝大夫了?!?br>
半個小時,在王松梅接診的二三十位患者中,這是記者聽到的患者對她說的第一聲“謝謝”。
這天晚上,急診科的患者特別多。20時20分,一位頭部受傷的患者從救護車上被抬下,護士趕緊用雙手輕輕托住他的頭部,急診門口的保安也過來幫忙,直到患者被醫生帶走,護士才轉身走進旁邊的中心注射室,繼續為其他病人服務。
一位右腳受傷的的男士正坐在輪椅上,用左腳用力踩著地面慢慢向前移動,他的手里還抱著一盒月餅,妻子正在掛號處繳費。這時,一位個頭不高的小護士忽然出現在輪椅前:“我來幫你吧,小心腳!要去哪邊?我推你過去?!?br>
“謝謝,我這大體格,我老婆推我很費勁,尋思自己往前慢慢挪呢?!?br>
“你這就剩一只腳還不老實坐著,我推你去吧。”小護士邊說邊幫他把雙腳放到輪椅踏板上,扶住輪椅扶手,肩膀一聳,雙臂猛地一用力,輪椅慢慢地向前移動了。
中心輸液室的護士、急診留觀室的護士……記者叫不上她們的名字,患者們應該也不知道,只是中秋之夜,她們弱小的身影穿梭在急診室的每一個角落,不管誰找她們,都會馬上得到幫助。而沒有人注意到,哪怕是暫時能停下腳步站著稍微休息時,她們的身體也是保持著略微向前傾、雙腿自然打開的姿勢。長期站立工作的人都知道,身體前傾重心前移站立,比較不容易累,對于護士來說,這種站姿早已成了習慣。
從記者走進急診室 ,一個半小時過去了,患者走了一批又一批,醫護人員卻還是他們。21時09分,120急診接到電話,幾個醫務人員接到通知后,大步跑上急救車,剛上車的醫護人員伸出一只手,拉一把即將上車的護士,司機下車檢查救護車的后門是否關好,轉身跳上駕駛座位,“砰”的一聲,車門關上,急救車獨有的藍色燈光開始閃爍。這一切發生得很突然,但又是那么自然,沒有一個細節停頓。
“一秒,兩秒,三秒……”記者心里默數著,僅僅六秒時間,救護車就消失在夜色中了……
21時31分,急救車回來了,一位老人正躺在擔架上,意識模糊,嘔吐物吐了一身,路過的患者都皺著眉頭,捂著鼻子躲開了。家屬著急地圍在擔架旁,“快救救我爸爸 ,他突然暈倒了!”護士一邊為老人擦去嘔吐物,一邊把老人轉移到病床上,“頭朝這邊!再往下點!快送去神經科!”
老人被送走了,120急救車上的醫護人員靠著車門稍作休息。等擔架重新放回車上,他們瞅了一眼高掛在天空的月亮,轉身又上了車,再次離去。
急診大廳逐漸安靜下來。掛號窗口處四五個人在掛號排隊,預檢分診處的護士正給患者還回來的輪椅上鎖,三兩個患者帶著化驗單走進急診外科,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腿略微向外彎曲,蹣跚著被家人和護士扶著走出了急診大廳,重癥監護室內不少患者都已經睡著。突然,一陣孩子的哭聲,在急診的走廊里回響,記者循著聲音來到了急診化驗室 ,一對夫妻正領著的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前來化驗,小女孩頭上貼著退燒貼。
“爸爸抱!”孩子哭啞的嗓子,抽泣地喊著?;炇业尼t生在玻璃窗后,低著頭忙碌著,終于把化驗單遞到了父母手中。路過的護士,輕輕摸了摸孩子燒紅的臉:“不哭不哭,吃了藥就不難受了哦。別怕哦,阿姨陪你一起去?!?br>
第一個就診高峰期終于結束。護士長舒一口氣,看看病歷看看急診室,她們今晚的工作還沒有結束。
◎人物特寫
腿被劃傷依然堅持工作 時間已經到了22時12分。急救車上穿灰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小李一瘸一拐從車上下來 ,輕輕放下手中的擔架,緩緩走進清創室,原來他的腿上被劃開了一道長長的口子。處理完傷口后,醫生勸他請個假,別再去了。“沒事,上車時不小心讓擔架劃了道口子,不要緊。我請假,人就更少了。”他擺擺手,轉身拿起那副掉漆的擔架 ,又要往急救車上爬。一直在急診內科忙活的王松梅聽到聲音跑出來剛要勸說,一位患者卻來到她跟前。這是今晚她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座位,一整晚,她忙得沒喝過一口水,沒上過一次廁所。
王松梅又回到了診室,小李也忍著傷痛扛起擔架朝救護車走去。
◎記者手記 三個小時內,王松梅看了60多位患者、護士們在急診室不知道來回穿梭了多少趟、120工作人員小李被劃傷后依然扛起擔架……這天晚上,記者為他們一次次感嘆,被他們一次次感動著,當看到他們忙碌而焦急的身影,幾次想采訪卻又止住腳步。
記者離開醫院時,已經接近晚上11點,一位位醫護人員從記者身邊走過,他們可能已經忘記,還有一個多小時,2016年的中秋節就過去了。想起王松梅的話:“總要有人做吧。醫學是個客觀的問題,容不得出錯,我已經工作20多年了,我要把我幾十年的知識,用幾秒鐘告訴一個患者,給他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如果我這幾秒鐘和家人在一起過中秋了,那么這個患者就無法和家人過個開心的中秋節。記不清數字,大部分節日我都是和患者一起過的,這么多年,習慣了。就這么一秒一秒,時間過得特別快?!?br>
走出醫院,對著月亮說:“中秋快樂!辛苦的白衣天使!”
文/圖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宮巖 實習生 宋淼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