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上午,最高法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此次修訂,要求“以調解方式結案或者確認人民調解協議效力”的裁判文書原則上不上網公開,但為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確有必要公開的應當公開;明確要求“離婚訴訟的裁判文書或者涉及未成年子女撫養、監護”的裁判文書不上網公開。
擴大裁判文書網上公開范圍
2014年1月1日起,我國各級人民法院按照“文書上網規定”的要求,陸續將生效裁判文書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確立了“依法、全面、及時、規范”的裁判文書公開原則。除確實不宜公開的內容外,人民法院作出的所有裁判文書均應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這從制度層面確保了裁判文書公開工作不留死角。截至8月16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的裁判文書超過2000萬篇,網站訪問量突破20億次,用戶覆蓋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5億的訪問量來自海外,其中北美地區的訪問量超過1億。中國裁判文書網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書公開平臺。
最高法30日上午公布了將于10月1日起施行的“修訂后的文書上網規定”。此次修訂詳細列舉了應當公開的裁判文書類型,包括各種判決書、裁定書、決定書、駁回申訴通知書,支付令,行政調解書、民事公益訴訟調解書,以及其他有中止、終結訴訟程序作用或者對當事人實體權益有影響、對當事人程序權益有重大影響的裁判文書。
離婚訴訟裁判文書不公開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劉學文介紹,此次修訂要求“以調解方式結案或者確認人民調解協議效力”的裁判文書原則上不上網公開;“離婚訴訟的裁判文書或者涉及未成年子女撫養、監護”的裁判文書不上網公開。對于不公開的裁判文書,除可能泄露國家秘密的以外,要求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案號、審理法院、裁判日期及不公開的理由,充分接受社會各界對裁判文書公開工作的監督。
作為人民法院司法公開、司法便民的又一項重要舉措,中國裁判文書網APP手機客戶端當天正式上線。
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最高人民法院審管辦主任李亮回應稱,為了有效平衡司法公開工作與當事人等訴訟參與人合法權益,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之間的關系,《規定》進一步強化了對當事人等訴訟參與人私權的保障和維護。
首先,在司法解釋第四條明確列明了不上網公布裁判文書的種類和范圍,這里就包括了未成年人犯罪,以調解方式結案或者確認人民調解協議效力、離婚訴訟,涉及未成年子女的撫養、監護等糾紛案件的裁判文書不上網予以公布。第二個制度設計和安排是采用隱名處理的方式,第三個制度安排是通過刪除有關信息的方式,也就是說在公布裁判文書的同時,對文書當中的有關信息內容進行刪除來切實保障當事人的私權。為充分接受社會各界對裁判文書公開工作的監督,《規定》要求,不在互聯網公布的裁判文書,應當公布案號、審理法院、裁判日期及不公開理由,但公布上述信息可能泄露國家秘密的除外。據新華社等綜合整理
■相關新聞
最高檢出臺司法救助細則 明確七類具體救助情形
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下發《人民檢察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細則(試行)》,進一步規范檢察機關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明確規定了檢察院應當予以救助的七類具體情形(詳見右表)。
《救助細則》明確規定了檢察機關進行國家司法救助的對象和范圍、救助的方式和標準、救助工作的具體程序、救助資金保障和管理,以及救助工作中違法責任追究等,涵蓋了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主要方面。
根據《救助細則》規定,救助申請應當由救助申請人向辦理案件的檢察院提出。無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救助申請人,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申請。據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