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人們的風險意識大幅度增強,保險業務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越來越多地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年6月,黃島區人民法院設立全市首家保險專業審判團隊 。8月16日,記者了解到,成立兩個月以來,共審結案件110件,服判息訴率達到100%。
保險糾紛逐年增,法官成立專門工作室 “說實話,來法院之前,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對保險合同真是非常陌生,太專業了,但真沒想到,這么快就處理完了,我對結果很滿意。”當事人王某說。這是呂莉莉法官工作室成立后迎來的第一個保險合同糾紛案,雙方最終達成調解協議,并當庭履行。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險服務領域的拓展,黃島區人民法院審理的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呈逐年遞增趨勢,預計今年審理的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將超過300件。”該院民三庭庭長吳應元介紹。而保險糾紛的訴訟過程復雜、專業性強,也增加了保險當事人的維權難度。呂莉莉法官工作室與黃島區保險行業協會緊密合作,探索建立了訴調對接聯席會議、訴前調解、訴中委托邀請調解、調解協議司法確認、調解協議督促履行等五項工作機制,案件調撤率達到70%,同時依托審判實踐,向行業協會就承保管理、車險理賠、銷售誤導等多方面提出意見,促進保險公司規范經營。
法官嚴格落實責任制 “在法官工作室成立之前,法官實際上承擔了許多事務性工作,比如案件登記、接待當事人、發放應訴手續,做開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等等,基本上是‘全科大夫’,白天忙送達、調查、調解、開庭,晚上寫判決,這是許多法官的真實工作寫照,成立法官工作室之后,閱卷、送達文書、安排開庭時間都由專人負責,我就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案件的事實判斷和法律問題分析等審判核心事務。”呂莉莉法官如是說。
法官工作室采用“1+1+1”的工作模式,由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書記員組成,對人員職責進行科學界定,相互配合,審結案件。這一模式審判團隊也是黃島區人民法院按照法官員額制的改革思路,遵循司法規律來配置審判人力資源的新探索、新嘗試,讓有能力的人在審判一線的崗位上發揮最大的能量。該工作室成立以來,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為45天,極大提高了審判效率。
今年以來,黃島區人民法院制定并試行了《關于試行主審法官辦案責任制的意見》,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法官工作室的成立進一步落實了主審法官負責制,裁判文書由呂莉莉法官獨自簽發。與此同時,嚴格落實案件質量倒查問責制和終身負責制,對錯誤案件結果由主審法官負責,做到責權統一。“以前的裁判文書可以依賴庭長、分管院長把關,現在不行了。我感覺始終存在一種危機感,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鉆研審判業務、提高審判技能,持續充電。”呂莉莉法官說。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張鵬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