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常州路7號大院內的市民解國華一家人沒想到,他們住了近40年的老房子,看上去已破舊不堪,最近卻成了一些民間研究愛好者和文化部門關注的對象。研究人員耗時3個月,通過現場考察和大量歷史資料對比考證,認為這處不起眼的民居至少有百年的歷史,而且很有可能是一戰時期德國要員的居所。
百年老房多見德國建筑要素 前日,記者隨幾位民間研究愛好者來到常州路7號院內,這里的房屋建筑還是老式的瓦房,院墻斑駁破舊不堪。進入院內,在左側的清真寺和右側的德國第一郵政代理處舊址兩座樓中間,在眾多樹木和院內住戶堆放的生活用品掩映下,依稀可見一座呈現倒凹字形的建筑,后期經過多次重修改建,住戶也幾經變遷,如今看來多了幾分凌亂。
在靠近郵政代理處舊址一側房間居住的解國華母子告訴記者,他們在此居住了近40年,以前也聽老人和上一代的鄰居們說這是很有年頭的老房子,但具體情況并不了解,只是感覺房屋的結構、建筑選材等有些特別。直到最近一些民間研究學者和文化部門開始關注并多次上門考察調研,他們才意識到,也許這座老房子還真有些歷史研究價值。
76歲的孫基亮家住大學路,今年3月,老人意外發現了常州路7號的這處舊居,開始三天兩頭往這里跑,潛下心來研究這處老房子背后可能隱藏的故事。在孫基亮眼中,通過一些不起眼的細節,仿佛能夠看到當時的主人居住生活的一幅幅場景。比如院內的地面石鑿刻圖案、屋頂等腰梯形構造、房屋天棚正中四方形的藻井、墻壁的南薄北厚差異、窗把手的S形外觀和內置彈簧構造,都糅合了19世紀末期歐洲和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元素。
下一步或劃為歷史優秀建筑 “因為這里距離當時的總兵衙門那么近,很可能是衙門配房,德國人還沒來,衙門的清朝官員就跑了,留下現成的住所,德國人大可以直接入住,所以這里很有可能是那時德國中層以上要員的居所。”有了大膽的推斷和假設之后,孫基亮通過各方渠道和線索搜集相關證據,甚至找到了1902年德國人刊行的明信片以及文史檔案部門大量的老照片。通過分析研究比照得出結論,這處老房子早在1902年之前就已存在,它的歷史距今至少有100年,而且在德國人占領之后,又做了適合其居住習慣的改造。
對于孫基亮等人的研究調查,《市南文史研究》雜志主編李明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孫基亮老人的調查研究內容給研究單位提供了重要參考。不過,對于目前的調查結論,關于這處老房子是德國人要員居所這一點比較可信,但具體是什么人的居所,還需要大量的調查考證。
市南區文化新聞出版局的工作人員表示,這里的老房子已經劃入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線和保護區的范圍,對于修繕和禁止隨意拆除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同時也已經將資料提報給規劃部門,建議下一步劃為歷史優秀建筑加以進一步的保護。 記者 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