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里,很多家長會安排孩子旅行。家長會選擇和孩子一起出游,或者讓孩子單獨旅行。隨著旅行形式的多樣化,很多家長在旅行時往往被旅游公司的線路、宣傳搞得暈頭轉向,不知該選擇怎樣的出行路線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長。旅行的本質是什么?讓孩子參與旅行的目的又是什么?很多家長不甚了解。本期欄目,同大家一起聊聊學生旅行的相關話題。
旅行中要有觀察與思考
關于旅行,身邊不乏這樣的例子。假期來了,家長帶孩子出去旅行,回來后問此次旅行如何?“太美了,太美了!”似乎只能用“美”來概括此次旅行的一個結果,其他關于旅行的收獲如何卻無法陳述。還有一些人以去過哪些地方旅行作為炫耀的資本,跟朋友聊起旅行,便滔滔不絕地介紹一串串的城市、景點名稱。而后,當問起旅行中的體驗與感悟如何?便支支吾吾沒了下文。
真正的旅行絕對不是一次簡單的參觀游覽,然后用手機或者相機裝載回來一堆照片。夏莊街道的張先生是一位旅游愛好者,他每年都會拿出兩次時間帶孩子去旅行。每次旅行的時間最少保證在7天。他告訴記者,“旅行一定要在某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才能體會當地人的生活和風土人情。利用旅行中的有效時間,跟孩子一起走在某個城市的林蔭小路上,逛逛當地的民俗街、品嘗當地的美食。教會孩子放慢腳步,讓他對旅行地方的生活進行觀察與思考。”據了解,張先生的孩子上高一,喜歡攝影,每次旅行都會拍一些當地的風俗民情照片;孩子還酷愛寫作,旅行歸來都會寫游記,發在自己的博客、微信圈里,有些游記散文還被發表刊登。
如何在旅行中“長見識”
當家長帶著孩子旅行,或者讓孩子單獨參加某些團隊組織的旅行活動時,為了讓孩子在旅行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有著更深入的啟發,家長和學生需要提前做足功課。
家住夏莊街道的劉女士,她的孩子今年上初一。假期她打算讓孩子報名參加半島都市報組織的“帶著課本去旅行”活動。“每年假期都會讓孩子參加一次旅行,小時候我們大人帶著一起游玩,孩子長大后就想讓他單獨出游,鍛煉他的能力,讓他在旅行中修煉涵養。”劉女士告訴記者,孩子成績一直很優秀,讓孩子參與旅行就是要讓他增長見識,從而有所感悟,樹立遠大的理想與報復。
家住城陽街道后桃林社區的儀修民告訴記者,孩子今年的高考成績不錯,在孩子上初中時候,他就帶孩子到國內的知名大學旅行。清華、北大、復旦、武漢大學等這些知名學府都帶孩子去過。“讓孩子接觸這些名校,了解它們的內涵和厚度,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從而讓孩子樹立遠大理想。”
在旅行中學會與人相處
青島交通職業學校心理老師安嘉告訴記者,利用假期帶孩子外出旅游,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學到在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并且從中可以學到與人相處的的技巧,也可以增進家長和孩子間的感情。
安嘉認為,“孩子在假期除了上輔導班、興趣班,做老師布置下的作業之外,旅行是一種很好的生活體驗。整天兩點一線圍著家和學校轉的孩子,其實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期待和幻想,對孩子來說,時間并不都屬于學習,他們還需要體驗生活,感悟大自然。在旅游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別樣的美景,感悟別樣的生命,豐富自己的時間體驗,繼而更加珍惜生活,專注學業。”
安嘉介紹,假期多帶孩子出去走一走,也能讓孩子盡可能多地了解這個世界,擁有一個多姿多彩的童年,對孩子智力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有助于孩子提升想象力和記憶力。旅游還能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知道怎么和不同的人相處,特別是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學會關心幫助別人,這將讓孩子受益終身。
相關教育學家認為,“旅行是孩子了解世界的過程。”當孩子了解了這個世界,就會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繼而更加珍視時間,更加專注生活和學習。假期里,不妨讓孩子多出門走走,在旅行中學會觀察與思考。
文/圖 本報記者 丁霞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