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舊的筒子樓,陰暗的樓道,潮濕的居住環境……在日漸繁華的李村商圈坐落著這樣幾棟樓,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東山一路36號、東山一路38號、東山一路40號,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該房屋原為生建機械廠宿舍。為了改善居住環境,6月23日至6月29日,李滄區東山一路棚改項目啟動集中簽約,住在這里的居民將告別“蝸居”生活。
“奠基的時候我就在,建好后一直在這住了幾十年。”東山一路筒子樓居民牟孝欽告訴記者,6月24日,他在源頭路4號(李滄和諧廣場一樓)完成集中簽約相關手續后,又回老住處看了一眼。告別了曾經的“蝸居”生活,牟孝欽臉上布滿喜悅之情。和他一樣,東山一路36號、東山一路38號、東山一路40號的134處房屋都在此次李滄區東山一路棚改項目中,這些項目都屬于李滄區李村街道辦事處轄區,散落在李村商圈的街巷里。據測算,所有房屋征收補償約需1.2億元。
24日上午,記者來到東山一路36號筒子樓,殘破的外墻布滿了歲月的痕跡。窗戶破損,許多住戶都已搬離。在居民劉先生的引導下,記者走進老樓內,陰暗潮濕的氣息撲面而來。劉先生和老伴在一樓居住多年,房屋結構本是樓道南是臥室、樓道北是廚房,擁有一兒一女的劉先生不得不把北側的廚房也改裝成了一個小型臥室,僅僅放得下一張小床。時值正午,不論是南側臥室還是北側臥室,采光效果都極差,劉先生的南側臥室里常年開著電燈。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房屋原為生建機械廠宿舍,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房屋為破舊的筒子樓,基礎設施配套落后,居住環境潮濕陰暗。經入戶走訪了解,該片區被征收人大多為公房承租人,按照程序,簽約補償前需先辦理公房出售。為了方便群眾,李滄房產一處工作人員在源頭路4號現場辦公,統一辦理公房出售。
“此次房屋征收,被征收人可自主選擇貨幣補償與異地房屋安置補償兩種方式的任何一種,異地安置房屋位于李滄區重慶中路597號——藍山灣小區三期。”李滄區房屋征收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藍山灣安置區位于文昌閣地塊,周邊交通便利,臨近地鐵3號線的振華路站點,該安置區共建設了15個樓座,截至目前,金水路、樂亭路、永安路、汾陽路等片區的700多戶居民已經入住藍山灣安置區。
“辦理供方出售及簽約時,被征收人需要攜帶本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戶口簿單頁及復印件等證件,簽約現場邀請了銀行現場辦理結算業務。”該負責人提醒說。
據悉,截至目前,李滄區已啟動55個棚戶區改造房屋征收項目,已完成樂亭路、四流中路、四流北路、永年路、李村北山、南渠等片區5000多戶的房屋征收工作。
記者 曹紅紅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