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著600多年建村史的即墨市鰲山衛街道公母石村,至今還保留著許多當年的歷史遺存。一些用石頭搭建而成的院落,仍然堅固壯觀。昨天,記者探訪發現,三面環山而建的公母石村,一共保存下來30多處石院落,有幾處保存比較完好,至今還有人居住。村中老人回憶,以前村里大部分房屋都是用石頭搭建而成,后來經過幾代人不斷修繕,保留下來的石屋也越來越少。即墨市博物館專家介紹,從建村史料和留下的石頭院落初步判斷,這里的明清歷史遺存比較明顯,更多的文化信息將進一步研究才能最終確定。記者了解到,類似的古建筑在我市并不多見,主要分布在即墨地區。下一步,“石頭村”將申報“鄉村記憶”工程。
探訪
10多處石院落保存完好 公母石村,位于即墨市鰲山衛街道西南方向的鶴山北麓,三面環山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居住。從山上流淌而下的小河穿村而過,形成優美的自然風景。村里保留下來的一些石頭院落,更加讓人贊嘆不已,有的石院落經過數百年風雨之后,仍然能感覺到當年修建房屋的情景。
昨天上午,記者沿著進山的鄉間小路,來到公母石村看到,這個依山而建的村落中,用大小石頭修建而成的院落,已經成為一道古樸而壯觀的風景。其中有幾處石院落保存十分完好。高高的石墻,不用泥沙加固,互相搭建在一起,大大小小的石塊“勾心斗角”,彰顯出石匠精湛的技術。
“村里有30多處石院落,有10多處保存得比較完好。”公母石村書記劉永福介紹說,他們全村有100多戶人家,原來多數都是用石頭建成的房子,就連進村的道路都是用石頭鋪成的。后來,由于時間長了,石屋和院落自然損壞比較嚴重,目前除了有幾戶石屋住人外,一些居民早就搬出石屋,遷居別處居住了,但這些石屋子卻保留了下來。
講述
石屋里曾住過幾代人 今年91歲高齡的公母石村老人周一免,從一出生就一直居住在石頭院落里,老人對石屋的記憶十分深刻,因為居住久了,對這里也有著很深的情結。記者注意到,老人居住的房子,建造在一處小山坡上,整個院落全部用石頭搭建而成。家門口高約4米的院墻,均為石頭搭建。老人回憶,他年輕時曾經跟著老輩一起,對石墻進行過幾次修繕,門口的院子,就是他從后山運回的石頭修繕的。如今院落的根基還能看到以前的遺存,上半部有后來改造過的痕跡。而這處石院落里,已經居住過至少5代人了。
“聽老輩講,這處石院子就有幾百年的歷史。”70歲的村民周崇大指著一處高約4米多的石墻說,這是村里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個石院子,這些石頭都是老輩從山上一塊塊背下來的,大的足有上百斤,從地面到院落,全部用石頭建成,中間很少修繕過,建造石墻時,一點泥沙也沒見到,這處石院現在還十分堅固,而院落里至今還住著老人。
發現
10多處石橋記憶鄉愁 記者注意到,除了一些石院落,村里還有多處用石頭修建而成的石橋。沿著村里的小路穿過,有幾處石橋雖然后來經過改造,而底座的大石頭顯出歷史年輪的古樸,重約數百斤的大石頭風化嚴重,讓人感覺到數百年前的文化信息。公母石村書記劉永福說,公母石村三面環山,選擇石材建造房屋,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由于村里有多條小河流穿過,所以祖輩就修建了許多小石橋,這些小橋采用大石塊作為底座,橋面則用大石條鋪設而成,現在多數石橋橋面已經遭到損壞重新修繕,但底座仍然清晰可見歷史的痕跡。
“村邊的小河邊上都是用石頭砌起來的防護壩。”劉永福介紹,以前,村里的幾條小河,水源十分充足,平時能看到小魚在水中自由游動的情景。但隨著干旱不斷加重,河道也慢慢干涸,當年的石頭堤壩一直存在,成為記憶村莊歷史發展的見證。而這些石橋和石砌堤壩到底是什么時候修建的,村民也不得而知。
說法
這里明清文化遺存豐富 史料記載,明永樂時(1403-1424),周姓從云南遷來此地。村西山上有雙石矗立,一塊像老嫗,一塊像老翁,人稱公母石。公母石村因此得名。即墨市博物館張文波館長介紹,公母石村建村歷史已經有600多年,村落依山而居,石材比較豐富,用石頭修建房屋,成了村民自然形成的一種獨特技藝傳承了下來。
根據公母石村目前保留下來的石建筑初步判斷,這是一個明清時期文化遺存較為豐富的建筑群,后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斷修繕,形成了現在的石頭建筑院落模樣。雖然多數已經損壞,但從中還是能找到厚重的文化信息。有幾處保存比較完好的石院落,包含了明清時期的眾多遺跡,由此推斷,公母石村從建村后,也就是從明到清以后的數百年間,這的村民一直保持著修建石院落的傳統。隨著對這個村落的進一步探究,更多的歷史疑點也將慢慢揭開。不管怎樣,公母石村保留下來的眾多石建筑房屋,承載了幾代人的鄉村記憶,都將作為鄉村記憶的一部分進行保護。
人物
石砌技藝傳承數百年 “只是記得老輩一直有這個技術,現在村里許多老人,都會石砌,并且一直沿用至今。”70歲的老人周崇大介紹,他家門口的一扇石墻,雖然經歷歲月的吹打有些損壞,但卻記錄著他家幾代人的鄉愁回憶。這是一道殘缺的石院落,房屋內已經久無人居,院子里也長滿雜草,但唯獨這道石墻保存了下來。周崇大說,小時候,這道石墻很高,他和小伙伴經常在墻下乘涼玩耍,后來他曾多次參與修繕,聽爺爺說,這石墻已經修建200多年了。
在公母石村,用石頭修建房屋的技藝一直存在。周崇大介紹,他從小就跟著老人上山搬石頭,家里的院子和豬舍等,都是用石頭建成的。時間長了,他也自然學會了從山上選擇石材的方法。選擇石材是有研究的,建造什么樣的院落,要根據結構長短和高度來選材,大小石頭都要有,各個形狀的也都不能缺。建造房屋時,要根據石頭的形狀,進行巧妙搭配。搭建石院,關鍵的“咬嘴”,要做到不同形狀的石頭互相交錯,環環相扣才能達到穩固的效果。如今,雖說周崇大已經70歲了,但搬起一塊幾十斤的石頭來,仍然一點不費力氣,他現在還經常幫人搭建石墻。91歲的周一免老人介紹,他門口的石墻,就是老輩建造的,在他年輕時,又選了一些大石條進行了修繕,目前看上去還是很堅固。
相關鏈接
青島古村落承載“鄉愁” 除了青島市區的古建筑群外,還有眾多的古村落和特色古建筑群,成為青島寶貴的歷史文化,也是記得住鄉愁的重要組織部分。市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保存比較完好,已經入選“鄉村記憶”工程的有即墨雄崖古城、即墨金口鎮鳳凰村、萊西三都河村等多個古村落。
具有典型特色的即墨雄崖古村,歷經600年的時光荏苒,懸崖絕壁,雄風古樸,每一處都曾是抵御外侮、揚我國威的歷史印記。而位于即墨市金口鎮的鳳凰村,有著數量眾多并具有代表性的古宅,建于清朝時期的55處古老民居至今仍矗立在村莊內,保存完好。在萊西市姜山鎮最西南端,有一處至今古貌猶存的明清古村落——西三都河村。古村落大街兩旁,保留著至今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民居。而紅島街道宿流社區一處遺留下來的海草房,距今至少百年歷史。這些古建筑、古村落,都承載了幾代人的鄉愁,應該很好地保護傳承。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康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