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戴先任
日前,《經濟參考報》接到投訴反映,由于使用了硫磺熏蒸過的浙貝作為原料,很多成品藥中被檢測出較高的硫磺含量,太極集團、通藥集團、哈藥集團、云南白藥集團等多家知名藥企或涉其中。記者趕赴浙江、安徽等地調查發現,硫磺熏蒸浙貝猶如醫藥行業的“三聚氰胺”,已經成為中藥材行業的潛規則,而有關檢測標準的缺失則讓這一潛規則發展成為“明規則”。業內專家呼吁,出臺成品藥的硫磺含量檢測標準已成當務之急。(5月6日《經濟參考報》) 雖然檢測結果還有待官方進一步確認,但通過媒體跟進發現,硫磺熏蒸浙貝猶如醫藥行業的“三聚氰胺”,已經成為中藥材行業的潛規則,而且我國對成品藥品的硫磺含量標準仍是空白,直接導致了監管真空。
過度使用硫磺熏蒸的中藥材,會破壞人體的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對肝臟、腎臟等器官也有潛在威脅。而像太極集團、通藥集團、哈藥集團、云南白藥集團等多家知名藥企都或牽涉其中,這對公眾的健康形成了極大威脅。但是,這樣嚴重的藥品安全問題長期以來很少人關注,監管部門對此似乎也早習以為常,問題久而久之,甚至漸漸有了“存在即合理”的“合法身份”,潛規則就發展成了“明規則”。
食品藥品安全無小事,而多種常用止咳藥含硫磺卻成了“明規則”,這其中有雙重失能,一則是缺乏國家標準導致的制度層面的失能,二則是監管部門失能。這一方面亟待出臺成品藥的硫磺含量國家標準,填補監管制度漏洞;一方面,監管部門也需要盡職盡責,而不能玩忽職守,要加強監管力度,要抓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控制。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