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 隨著人類探索太空的深入,未來人類能否在太空正常生活、繁衍后代?空間微重力和輻射等特殊環境會不會對生殖造成不良影響?經過數天的太空旅行,實踐十號上傳來好消息: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順利完成從2細胞到囊胚的全程發育。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現哺乳動物胚胎在太空發育。
“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在太空發育的研究迄今只有三次嘗試。”這項實驗的負責人、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段恩奎說。第一次是1996年,美國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將49枚小鼠2細胞胚胎送上太空,結果無一發育。第二次是2006年,段恩奎領導的團隊利用我國實踐八號育種衛星留軌艙,開展了小鼠4細胞期胚胎太空發育實驗,首次獲取了太空中的小鼠胚胎圖片,但遺憾的是它們在太空未能完成發育。第三次就是實踐十號任務。
為了實現這一科學目標,科學家們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張濤領導的胚胎培養載荷研究團隊將地面上一個龐大復雜的胚胎實驗室濃縮成了一個微波爐大小的培養箱和一個電控箱,且使其具有密閉培養、自動搜索識別顯微成像、遙控固定、圖像下傳等功能。
進行發育實驗的小鼠胚胎被分為4個單元,每個單元內有150個左右胚胎,衛星入軌后每4小時照相一次,記錄它們的狀態,直到96小時為止。“在72小時左右,2細胞胚胎就發育到囊胚,和地面上時間基本一致。”段恩奎說。
據介紹,發育成囊胚的胚胎如果沒有及時在母體子宮著床,就會慢慢死去,所以這些小鼠胚胎無法回到地球繼續生長發育。“如果將來有機會短時間就能回收這些胚胎,比如3天,也許就可以及時將它們植入母體,看能不能生下健康的小鼠,那將是更重大的突破。”段恩奎說。
“我們希望能為未來人類太空活動中生殖健康提供科學依據。”段恩奎同時指出,人類能否在太空繁衍等謎團需要通過一系列嚴格的科學實驗來一步一步解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能夠在太空實現發育只是解開人類太空繁衍眾多謎團的第一步。
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是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4月6日發射升空,總設計壽命15天,回收艙將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