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市南區東海路海悅中心有居民在小區平臺上“開荒”,“空中花園”引發了不少市民關注(本報曾報道)。采訪中記者發現,城市里此類“開荒”業主還有很多。還有不少小區居民,表達出對“空中花園”的向往:如果能夠合理合法建設,利用了空間還多了綠化,何樂而不為?為此,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得知,2011年,島城曾出臺政策推動包括屋頂綠化在內的立體綠化,但至今仍無實施細則和規范。專家認為,無論是承重、防水還是固土,技術難題都已解決,但存在規范缺席、技術應用不到位、缺乏科學養護等問題,推廣過程并不順利。
■糾結
屋頂究竟該咋綠化? 因平時熱衷于花花草草,家住海悅中心的儀先生選擇在平臺上“開荒”,但這兩天過得并不平靜,小區居民投訴不斷。
對于小區居民的投訴,儀先生表示理解,“最近剛剛把花盆擺上,還沒整理歸類,看起來確實比較亂,等花草長起來就好了。”儀先生說道,“以后如果有鄰居也喜歡種花種草,同樣歡迎他們上來。”儀先生還表示,雖然他很熱心地在平臺上搞綠化,但由于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可供參考,他也只能摸索著推進此事,“首先排水系統肯定不能破壞,平臺設計的承重也沒超過標準,肯定不會破壞樓體的結構。”儀先生說道。
除了儀先生,家住市北區桑梓路11號的范老太也經營著自己的“空中花園”,對于樓前的花花草草,年屆八旬的她已經精心呵護了15年。記者注意到,這處“空中花園”位于近400平方米的平臺上,大大小小的花盆里有櫻花、紫薇等花草樹木,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種了這么些年了,等到夏天熱了,風吹過也很涼爽。”
老人也提出,由于不知道怎么種才會保證建筑不受損傷,她只能根據經驗來種植花花草草,“平時很少用自來水澆花草,都是下雨的時候攢一些水澆上。”老人表示,為了防止滲漏,一旦有積水,她都會及時清理。不過,記者調查發現,一位網友曾在半島論壇上發帖,稱桑梓路11號“空中花園”漏水嚴重,一旦趕上雨季,樓下住戶和商戶家中就成了“水簾洞”。
■現狀
城管、街道和物業都很糾結 記者調查發現,想在屋頂綠化的市民不在少數,家住錯埠嶺的的哥劉師傅就是其中之一,“我們樓頂就一直空著,如果能種上花花草草就好了。”劉師傅說道,“現在不知道該怎么辦,如果種一盆兩盆花草還很簡單,但是種多了就擔心影響樓頂的防水和承重,因為屋頂是公共部位,怕引起鄰居反感。”
對于屋頂綠化一事,記者調查發現,城管和街道辦同樣拿不定注意。“如果居民在屋頂搞綠化時私建違法建筑,城管可以調查處理,但是很多人就是種幾盆花,很難說違反什么規定。”一位城管工作人員面對諸多投訴這樣回答。街道辦的工作人員同樣表示,屋頂綠化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范,街道辦在接到投訴后通常只能以勸說為主,市民如果想在屋頂合理合法地進行綠化,街道辦也不能給出明確的指導意見。
而對于業主在屋頂綠化一事,物業同樣很糾結,“養雞養鴨我們能上去管管,但是有時候業主搞綠化,私有范圍和共有空間界限不好確定,管理起來有難度。”物業工作人員說,雖然屋頂屬于居民樓公共部位,但小區本身路面的綠化工作就很吃緊,屋頂綠化的管理工作更是難有人力和財力展開。
實際上,早在2011年出臺的《青島市城市綠化條例》中就提到,新建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應當進行立體綠化,而屋頂綠化就是立體綠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13日,青島市城鄉建設委城市園林建設處的吳先生告訴記者,島城目前確實還沒有出臺屋頂綠化的技術規范,“前期有人大代表曾經提出過相關建議,我們正在調研,目前還在研究過程中。”吳先生表示,如果市民有意在屋頂綠化,最好與小區物業溝通,了解居民樓的結構和承重,防止漏水現象出現,同時要征得其他業主的同意。
■優點
技術到位,能留住雨水除塵隔熱 作為世界屋頂綠化協會的成員,青島澤邦環境生態有限公司經理劉勇坦言,目前島城屋頂綠化推行得“不是很理想”。“首先對屋頂綠化的好處認識不太到位。”劉勇說,屋頂綠化對環境大有裨益,除了能減輕城市“熱島效應”,還能有效削弱PM 2.5的影響,更能起到滯蓄雨水的作用。
劉勇介紹,目前屋頂綠化在技術方面已經不存在難題。“屋頂綠化包括阻根層、排水板層、保濕層等,其中土壤需要專門的機制土。”劉勇認為,屋頂綠化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后期的養護必不可少,“目前市區屋頂綠化最為成功的就是陽光百貨的‘空中花園’,前期規劃和后期的養護都很到位,所以現在綠化情況仍然很好。”
還有市民擔心,一些老舊居民樓進行屋頂綠化可行性不強,對此,劉勇表示居民樓的新舊并不是影響屋頂綠化的決定性因素,“老樓的結構老化,荷載有限,進行花園式的改造并不現實,但是簡單的綠化還是可行的。”劉勇還算了一筆賬,一系列的樓頂綠化成本并不高,一般在每平方米二三百元左右,如果只是種植佛甲草和多肉植物等植被,成本還能控制在一百元上下。
■出路
技術攻關、人才、規范都可以有 現有技術完全可以讓“空中花園”合理地落地,那么哪里“卡殼”了呢?青島農業大學園林與林學院教授李海梅,曾就青島市屋頂綠化進行過專門的調查研究,近幾年也一直在關注著這個領域。她調查發現,青島“空中花園”仍存在不少問題。
據她了解,相比地面綠化,屋頂綠化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一般會包括隔離過濾層、蓄排水板、阻根防水層等,每一項都有著較高的“技術含量”,有一個環節沒有做好,都會發生滲水的情況。李海梅調查發現,由于施工專業性和技術性不夠,在施工中出現了忽視建筑防水、排水、栽培基質和植物選擇等技術環節的重要性,對于原防水層保護不當,造成漏水等問題,嚴重限制了屋頂綠化的長遠發展。
在李海梅看來,卡住“空中花園落地”的因素中,包含有防水、負載等技術應用,還缺乏規劃和專業人員的指導。屋頂綠化的結構中需要設置隔離過濾層,調研中李海梅發現有的“空中花園”沒有進行過濾層的設置,“甚至連蓄排水層也沒有,是一種自然種植狀態。”有的園藝公司沒有相應的資質,在屋頂綠化建設上,甚至不知道要增加阻根層,導致根系穿透天臺造成漏水,這種尷尬局面讓李海梅認為,應培養城市屋頂綠化的專業人才,特別是既懂園林設計又懂建筑設計的復合型人才。
“綠化形式方面,由于是在屋頂,植物要淺根、抗旱,還要抗寒,選擇上受限制。”對應存在的問題,李海梅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要豐富植物的種類,加強技術攻關和科研工作、科學規劃和設計建筑等。
■建議
應規范施工技術和使用材料 李海梅認為,制定鼓勵發展屋頂綠化的地方性法規和技術規范,同時進一步規范施工技術和使用材料,這樣有助于屋頂綠化的可持續發展。記者采訪中,青島澤邦環境生態有限公司經理劉勇也表示,屋頂綠化的推廣需要一定的政策引導,比如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相關單位建設“空中花園”。
記者采訪了解到,屋頂綠化不是一個新名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批量平屋頂建筑出現,就開始這一實踐。屋頂綠化正成為一種潮流和指標。
在屋頂綠化方面,上海市做得較為突出。上海在2013年由市建設委員會出臺相關政策,利用專項基金扶持新建筑的屋頂綠化,對新建筑要求屋頂綠化面積達到30% ,目的都是希望在高密度城市中平面空間稀缺的情況下增加綠量。
杭州市曾出臺《杭州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將屋頂綠化計入小區的綠化率。如果是建筑屋頂綠化,覆土厚度為1.5米以上的,按100%折算成綠地面積;厚度在1米至1.5米的,按80%折算等等。劉勇分析,正因為有了政策扶持,杭州、上海等地的開發商熱情很高,積極推進了屋頂綠化的發展。
■鏈接
國外屋頂綠化有啥鼓勵政策 德國:屋頂綠化技術世界領先,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推廣,政府立法要求新建筑平頂必須做屋頂綠化,否則不準建設;老建筑屋頂進行綠化,會得到補助金。20世紀80年代開始,注重研究屋頂綠化的生態效益,采取政府和業主共同出資進行屋頂綠化的辦法,鼓勵屋頂綠化。2003年,德國屋頂綠化占屋頂總面積14%。
美國:私人住宅屋頂綠化可獲5000美元補貼,每棟商業大樓可獲1萬美元。新建筑屋頂綠化的項目審批從簡。必要時政府還可以給予低利率融資等補貼。
日本:凡新建建筑物占地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屋頂必須有20平方米為綠色植物覆蓋,否則要被罰款。
本版文/圖 記者 劉玉凡 韓小偉 實習生 劉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