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1
中途被甩,手機連收騷擾短信 4月6日傍晚,那時正在下雨,市民王女士和3名順路的朋友從萬象城出發,通過叫車平臺叫了一輛快車,目的地是市北區。很快他們就上了車,司機得知他們中有人要中途下車,立即生氣了。王女士說,這時候車剛剛來到幾百米外的401醫院附近,就被全趕下車。
乘車的4人先后下車,沒想到司機直接開罵,“他嫌我們關車門太用力,聲音太大了。還要下手打關車門的朋友,我們人多拉住了他這才算完。”王女士說,他們隨即投訴了這名司機。4月8日,他們等來的是一通相關人員而非司機打來的道歉電話,還有50元的賠償。“我們要求開除這名司機,結果掛了電話就收到了大量騷擾短信。”王女士的手機里還存著這些信息,在8日上午10時03分,這個時間點就收到了數十條短信。
案例2
未及時付款,個人信息被公開 謝女士在2015年12月24日打車遇到了一件麻煩事。據了解,她每天都會用叫車平臺叫車,但沒有綁定銀行卡立即付款,而是需要手動操作付款。謝女士有時候在結束用車時就付款,也有時會等到第二天再付款。
這次用車她忘了立即付車費,第二天,她的手機接到一個陌生號碼打來的電話,由于不認識這個號碼,就沒有接聽。不久,有人加她微信,“上來就說,‘不付車錢就等著’。這時候我才反應過來是打車的司機,這次打車總共十多元,當時正好在忙,隔了一小時忙完之后付款了。”打車竟然遭到司機威脅,謝女士很不滿,于是給這名司機1顆星的差評。
在這之后,謝女士就開始接到陌生人打來的電話,紛紛譴責她“欺負專車司機”。后來謝女士才知道,原來是一名專車司機將她的電話公布了出去,說她不付錢。
案例3
乘客遭“人肉”,無奈換手機號 近期,同樣因為沒有及時付款,市民小張也遭到了騷擾,甚至還被“人肉”出具體的信息。“打車之后沒有立即付款,因為關聯的銀行卡里沒錢了。司機給我打電話時我正好在開會,沒有及時接聽。司機就連續打來30多個電話,手機都沒電關機了。”開完會,小張與司機取得了聯系,兩人就爭吵起來,對方指責他要“賴掉車費”,小張覺得這名司機小題大做,付了車費后,向平臺投訴這名司機。
讓小張恐懼的事情發生了,很快,司機再次打來電話,“上來就直呼我的名字,還說出我的工作單位、身份證號,威脅‘給我好看’。”這讓小張十分擔心,再三考慮之后,決定換掉使用多年的手機號。
■分析
隱私“暴露”不敢“撕破臉” 使用叫車平臺出行,如今成為了許多市民的首選,專車、快車、拼車……種類繁多。然而,隨著從業者的增多,服務質量良莠不齊,近期本報熱線接連接到投訴,平臺叫車因產生糾紛而頻繁遭遇騷擾。更讓當事人糾結的是,司機掌握了他們太多的個人信息,讓他們想維權又怕維權。對此,市民以及相關部門都呼吁叫車平臺能夠隱藏手機號碼,以此保護乘客利益。
打車遭遇“奇葩事”,記者采訪中還搜集到不少。有一位市民遭到一名司機的瘋狂騷擾,短信、電話輪番上陣,起因是這名司機收到了差評,“但差評并不是我給的。”還有市民在用車過程中遭遇車禍受傷,叫車平臺公司一直不出面解決問題,就讓司機與他們聯系處理,“我們想要按照乘客與租車公司的關系處理,但司機就想讓我們謊稱是朋友關系幫他走保險,我們又不想跟司機鬧僵了,事情就一直拖著沒解決。”
11日,島城大學生小王在打車時還和司機發生了摩擦,起因是路線問題,對方對他進行言語威脅。“因為我拍他的車想要投訴,發生了爭執,幸虧學校的保安大哥幫忙。”小王說,他報警求助,得到的答復是消費糾紛,沒法處理。
記者在采訪中,試圖與帶給這些市民麻煩的司機聯系,飽受困擾的乘客們均毫無例外拒絕提供對方信息。他們有著共同的擔憂:不知道這些“較真”的司機是干什么的,但知道對方掌握了自己的信息,諸如手機號碼、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等等。
據了解,日常生活中市民常用的滴滴、快的、優步以及一些專門接送機場等地乘客的叫車平臺,都曾發生過類似事件。有的市民希望向軟件公司投訴,并要求辭退司機,后來發現“被開除的司機”仍在接單,“后來也想通了,如果司機知道乘客的信息,即使被投訴、辭退,也大不了從這家軟件公司換到另一家。這種人真的不敢去惹,他們知道那么多,把他們惹惱了,可能麻煩更大。”一名遭受這種麻煩的市民向記者坦言,在向軟件公司投訴的過程中,因遭受騷擾已影響了工作和生活,權衡利弊,還是選擇息事寧人。
因為司機態度不好而給出“態度惡劣”評價的市民趙女士,遭到了司機打電話辱罵,她認為,平臺叫車“應該是種不可替代的趨勢”,確實提供了便利,但“軟件公司還是應該主動限制那些態度惡劣的司機,不讓這種人傷害了這個行業。”趙女士表示,隱藏乘客的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避免類似事件出現。
■呼吁
利用虛擬號碼保護乘客隱私 3月25日,中國消費者報聯合山東以及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湖北、廣東、重慶、四川等10省、市消協組織發布了《2016年專車消費安全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有12.87% 的受訪者在乘坐專車時或之后,遭遇過專車司機語言、電話或短信騷擾。有74.75% 的受訪者認為,叫車平臺公司有必要保護乘客的個人信息。
將司機與乘客“隔離”,杜絕司機根據乘客信息施展騷擾,已經有叫車平臺行動起來。11日記者聯系神州專車了解到,從2016年開始,為了保護乘客隱私,用車乘客與司機將使用虛擬號碼聯系,該號碼只能司機與乘客在行程進行中撥打,行程結束即失效,之后雙方可通過客服電話聯系。而Uber中國區已經在北京使用系統提供的中間號碼連接乘客和司機,滴滴出行也于去年年底在天津地區上線試運行虛擬電話“接駕專線”聯通乘客與司機。
文/記者 韓小偉 實習生 劉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