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興未艾,供給側改革又箭在弦上,這引發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的關注和思考。作為來自高等教育戰線的代表,她認為,“雙創”和供給側改革,要想取得預期成果,真正落在實處,必須與高校創新緊密結合,通過不斷加大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的有效供給來實現。
科技雛鳥難出圍墻 劉曉靜說,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數、論文發表引用數、擁有的專利和新增專利數,已經穩居世界第二,高新產業總量占GDP的比例不斷提高。但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約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大學生創業率相當于美國的六分之一,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大約為美國的七分之一。數字對比表現出來的巨大剪刀差,表明我國創新端存在著巨大的浪費,創新資源的使用效率不高,人才的潛能沒有激發出來。大學里的科技雛鳥很難飛出圍墻,科研和生產并沒有相向而行。“大學和企業語境不同,溝通有障礙,價值取向不同,協同就很困難,這就是長期以來各說各的話,各走各的路的主要原因。”
建議構建雙創新生態 劉曉靜建議要真正從戰略的角度,高度關注高等教育發展,把大學這一創新資源輸出地的建設、創新成果轉化和創新人才培養,當成重之又重的關鍵性工作,切實抓牢抓實。“美國硅谷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靠斯坦福大學多方位的支持,一所大學拉動一個區域發展的神話是可以復制的,關鍵看地方和大學的結合度如何。”
在劉曉靜看來,統一政產學研用語境,在于把發展理念統一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上來,改變相關各方信息不對稱、對話不在一個頻道、評價標準和價值觀不同的窘境。在這種格局下,高校及科研院所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精準定位科研方向。“科研方向接了地氣,科研人員價值實現的獲得感增強了,創新主動性就提高了;更為關鍵的是,資本和創新的結合,有利于跨越科研成果與產業化之間的鴻溝。”
打造青島眾創聚集區 劉曉靜告訴記者,“雙創”熱潮中,一些成果已經顯現。例如,山東大學與海爾集團共同發起的“2025創新創業聯盟”,這實際上是為“雙創”和《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劉曉靜說,據她所知,作為聯盟的重要成員單位,山大和海爾為聯盟的發展進行了基礎性的研究,如為統一語境研發的“雙創語言標準”,通過“技術創新合伙人”整合創新資源,這都是他們的獨特創新和探索。建議有關方面加以持續跟蹤、關注和支持。 劉曉靜建議,要特別注重與域內高校特別是名校的良性互動,發揮其技術轉移、技術集聚、技術引領功能,打造創客技術規模化的雙創平臺。“就我省而言,建議在濟南和青島兩市、山大等高校校園周邊,通過政策支持、資金引導,吸引社會資本、物業持有企業等,建設新型眾創聚集區。”
她特別提出,與之前的眾創空間不同,聚集區要成為高校及科研院所、企業和地方高新產業區共同的集束點,各方資源在這里匯集、碰撞和結合,進而輻射省會城市圈、半島城市圈,并助推西部隆起。要充分發揮眾創聚集區的示范作用,這樣既能改變高新區、開發區等地方工作人員到處尋項目、找人才的工作模式,又能改變企業求技術無門、高校成果養在深閨的狀況,以此來助力供給側改革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實現。 本報特派記者 郝園園 婁花 魏海洋(本報北京3月15日電)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