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理財市場的收益率近期依舊呈現下跌趨勢,平均收益率已經逼近4%,預期收益超過5%的產品已經成為稀缺品種。隨著央行的存準下調,市場預計,收益率進一步下行將成為長期趨勢。
銀行理財收益已逼近4%
上周,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跌幅加深,平均收益率逼近4%,預期收益率超5%已成市場稀缺產品。其中,有47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落在低于3% ;211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落在3%(含)到4%區間;548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落在4%(含)到5%區間;僅21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超過5%(含)到6%區間。據悉,上周最高預期收益率的產品為某銀行發行的一款投資期限126天、投資起點10萬元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5.6%。
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上周共有91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售,平均投資期限為127天。其中,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累計發售828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07%,環比下降0.1個百分點。
央行降準讓銀行理財雪上加霜
央行宣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以保持金融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本次降準將對銀行造成直接影響,銀行資金面逐漸寬松,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難以逃脫繼續下滑的命運,預計近期銀行理財市場整體收益率將跌破4%。”銀行業內人士表示。
其實,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從去年開始就出現了收益持續下滑。銀率網分析師閆自杰認為:“2016年貨幣政策寬松的情況會延續下去,這一點從一月份央行公布的金融數據已初見端倪,結合最近央行主要負責人的公開表態,穩健略偏寬松的貨幣政策得到確認。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債務違約等風險事件增多,資產端的整體風險上升,優質資產的議價能力提高,銀行理財在市場上越來越難尋找高投資回報率的資產項目,收益下行不可避免。不過,對于穩健投資者來說,比較忌諱盲目追求超高回報率卻隱含高風險的資產,作為相對穩健的資產配置渠道,銀行理財依然是較好的選擇。
理財產品越早購買越劃算
盡管收益率一直在下滑,但對大多數投資者而言,銀行理財產品仍是資產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部分產品剛性兌付的潛規則,使得銀行理財產品從購買之日就可以基本鎖定收益,同時風險相對較低,本金有保障,還可以自由選擇產品天數,保證流動性,一般來說都比存在銀行劃算。
記者也注意到,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收益率跌破4%,不過這是包含外幣理財、保本類理財產品在內的一個行業數據,目前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仍在4%以上,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收益率短期內也不會跌破4%。
“上周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首次跌破4%,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滑的趨勢仍在持續,不過從下降幅度來看還不是很大,對于投資者而言,越早購買越劃算。目前一些中小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并不明顯,投資者仍然可以購買到收益率4.5%左右甚至更高的理財產品。”青島某銀行理財經理李經理表示。 記者 張俊達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