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作為一個海濱城市,不僅有舒適宜居的氣候環境,而且具有海洋經濟發展的優勢。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不僅要保護好海洋,還應利用好海洋,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我市經濟的全面發展。
市政協委員、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態中心研究員陳尚,市政協委員、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王宗靈,市政協委員、青島曉陽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匡新提交的《關于制定海洋生態紅線保護補償管理辦法的建議案》提出,有關部門在2016年共同組織一次海洋生態保護補償有關制度建設論證會議,邀請國家海洋局等相關機構的專家,圍繞我市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區管護的科學問題、保護成本、補償經費籌集、補償費分配辦法、紅線區考核指標體系、補償方式、政策設計、國內外實踐等問題進行研討論證,為制定有關辦法提供支持。
市人大代表、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清印認為,我市產業化規模的海參育苗、養殖起步于2000年,產業發展高峰的2010年,我市海參育苗水體200萬立方米,苗種產量30億頭,產值27億元;養殖面積達到7.5萬畝、產量8000噸、產值16億元,海參加工業產值達到18億元。但2013年以來,由于受到市場等因素的影響,海參產業持續萎靡。 “對于這種情況,我覺得應該科學布局海參種苗發展區域,嚴控發展規模、把海參質量提上去。 ”王清印說,可以充分發揮科研院所的優勢,搭建科技聯姻交流平臺,開展海參良種的引進、選育與繁育。另外,對新擴建育苗場實行嚴格審批制度。
王清印提出,要想發展好海參產業,還應該加強養殖戶的技能培訓,加快海參養殖技術的創新。利用科技入戶、科技培訓等形式,提升養殖戶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還要加快先進技術推廣普及,發揮專業協會的作用,推行池塘養殖工程化、設施自動化以及生態養殖、立體養殖等海參健康化養殖模式。積極申請“青島海參”地理標志,加強“青島海參”的原產地保護,加快推進“青島海參”馳名商標或者集體商標注冊工作,嚴厲打擊假冒侵權行為。支持海參養殖企業開展有機認證、綠色認證、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建立青島市品牌海參專業批發市場。
記者 梁超 王曉雨
相關專題:
聚焦2016青島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