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舒圣祥
罌粟殼在網上公開叫賣,在食品中違法添加更成行業潛規則,核心的問題,不是標準缺失或難以檢測,而在于執法不力,違法添加沒有必受嚴懲的預期,違法成本與違法收益完全不成比例。 近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組織開展打擊食品違法添加執法行動中,發現35家餐飲服務單位經營的食品中含有罌粟堿、嗎啡、可待因、那可丁、蒂巴因等罌粟殼成分,存在涉嫌違法添加行為,其中已有25家被移送公安機關進行刑事犯罪偵查。
吃貨大概都有這樣的經歷,某種火鍋、小龍蝦或者搟面皮特別好吃,吃了還想吃。而食品里這“給力”的味道,極有可能是因為添加了特殊的香料——罌粟殼。罌粟殼是成熟的罌粟果去掉籽后的部分,把它放在湯里,會煮出鴉片成分。傳說中的鴉片,距離我們就是這樣近,很多餐企把鴉片當成調料使用,吃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吃上了鴉片食品。去年,陜西延安有個倒霉的村民,在吃完搟面皮后因尿檢呈陽性,還被警方以吸毒為由拘留了15天。
在相關法規中,罌粟殼早被列為非食用物質,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國家禁毒委辦公室曾聯合公安部、食藥監總局、工商總局下發通知,要求嚴厲打擊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的行為。此番食藥監總局公布35家餐企違法添加罌粟殼,有點像是在向公眾上交行動成績單;只不過,這樣的成績未免掛一漏萬得離譜。因為在公眾的經驗里,違法添加罌粟殼的餐企應該一抓一大把才對,出來亮相的怎么可能只有35家呢?
也許,食藥監總局公布35家餐企違法添加罌粟殼,是想要達到某種殺雞給猴看的威懾效果。可是,我若是餐企老板,我肯定會想:那么多小伙伴,搞半天就搞了35家,出事概率那么低,我為什么還要擔心自己成為那個倒霉蛋呢?相反,我若守法不搞,人家搞了味道好,我不就競爭不過人家嗎?說白了,違法不一定被抓,不違法一定利益受損。最終的結果,當然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當然,很多人講,添點罌粟殼根本沒什么,吃多了辣椒還便秘呢,吃東西不就是圖一個味道嘛。關于添加罌粟殼到底有沒有問題,在科學層面并不是不可以討論,但在法律層面,卻是明擺著的違法行為,不僅違背食品安全法規,甚至屬于禁毒范疇。所以,打擊在食品中違法添加罌粟殼,沒有討論或者狡辯的余地。
過去,每出食品安全丑聞,總有標準缺失的問題或者難以檢測的問題;但在罌粟殼上,所有的模糊地帶都不存在,為何罌粟殼不僅可以在網上公開叫賣,違法添加更是已成行業潛規則?核心的問題,恐怕還是執法的不力,讓違法添加沒有必受嚴懲的預期,違法成本與違法收益完全不成比例。執法是個技術活,需要有大數據的思維,需要借助公眾監督的力量。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