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臘月,對聯開始火爆銷售。
隨著春節的臨近,年味兒中繚繞的民俗氣息,讓人不禁涌起懷舊情緒。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節奏加快了,然而很多傳統的習俗卻逐漸被淡忘。近日,記者來到城陽上馬大集,各種各樣的對聯福字處處彰顯著喜慶的氛圍。記者了解到,來購買對聯的多是當地居民,年輕的上班族很少光顧,甚至淡化了過年貼對聯的習俗。
據悉,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展為春聯。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老人們很注重傳統習俗,上學的時候總是跟著父母去趕大集,買對聯和福字,等到除夕的時候就貼在門口,現在在市區上班就不再貼對聯了,而且超市里也沒有賣對聯的,去趕大集也不方便,所以過年也就不貼了。”在城陽市區工作的王小姐告訴記者,以前在老家每逢過年貼上對聯,年味兒就重了,如今,過年不貼對聯了,覺得沒有年味兒。
正在挑選對聯的陳大爺告訴記者:“貼對聯是過年的習俗,看著紅彤彤的對聯,才有過年的味道,每年我都會挑上幾副滿意的對聯,到了除夕的時候調好糨糊,將對聯貼上,年味兒十足。”陳大爺表示,兒子的樓房在城陽區,他去住了幾天很不習慣,沒有老家熱鬧,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在我們村,過大年的時候很熱鬧,我們都挨家挨戶地去拜年,家家戶戶門口都貼著紅彤彤的對聯,來到兒子這里,過年貼對聯的不多,而且住樓房也不方便走街串巷地拜年,一點年味兒都沒有,所以過年的時候我總愿意在老家待著。”采訪中,記者發現,在市區上班的年輕人對于新年的習俗已經逐漸淡忘了,很多傳統習俗都沒有過過,貼對聯、掛掛歷這種在鄉村很受歡迎的習俗,在他們眼中變得可有可無。在工作忙碌之余,年輕人們也應該繼承傳統習俗,讓中國年的傳統文化得以發揚。
文/記者 欒英杰 圖/記者 趙偉華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