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羅集市)是一首曲調優美、旋律憂傷的英文歌曲,每次聽莎拉·布萊曼的演唱,內心深處,有夏日清風拂過山崗的感覺,山崗上一輪夕陽漸漸落入暮色之中。中外皆有集市,而中國的大集歷史似乎更加悠久,集市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農業社會的產物。中國的集市,是熱鬧的交易之所。四面八方的人們匯集而來,購買所需的生活必需品。
我的家鄉汶上寅寺有大集,兒時跟著大伯去趕集,大伯總會給我買炒花生。有時大伯賣掉了雞蛋或者兔子,會買胡辣湯和燒餅,讓我美美地大吃一頓。當然最熱鬧的要屬趕年集,進入臘月,寅寺集上到處都洋溢著年貨的氣息,鞭炮、春聯、年畫、花燈、滴滴金、泥老虎、卜卜登……我感興趣的東西琳瑯滿目,眼花繚亂。這個時候,年集散發著喜慶、祥和的味道,這就是令人懷念的年味了。
在青島生活多年,只把異鄉當故鄉。對這座城市的一切都迷戀,我趕過李村大集,浮山所大集,沙子口集。青島的年集帶有濃濃的海鮮味道。金鉤海米,蝦皮,扇貝柱,曬咸鲅魚,老板魚干,海兔子,干海帶……這些干海貨,帶著大海的氣息,又便于儲備和存放,是老青島人購置的必備年貨。
當年在李村生活時,每到年底,總會到李村大集上看看,逛逛。李村河河灘上,一進了臘月門,就是鋪天蓋地的春聯,紅彤彤的福字,摩肩接踵的人潮,成為李村年集的標志。臘月集上除日常消費品如新衣、新帽、布匹、百貨、食品等種類和數量都大大增加之外,還出現了琳瑯滿目的應節年貨:煙花爆竹,年畫春聯,窗花門神,燈籠蠟燭,以及祭神祭祖用的香紙蠟錁、蠟臺香爐等。紅蠟燭,紅對聯,紅鞭炮,李村大集上成了一片火紅的海洋。
李村大集見證了青島的歲月滄桑。1897年11月14日,德國人侵占青島。隨后,青島成為德國人的租借地,李村大集也吸引了德國人光顧,從德國人留下的老照片中可以得知,李村大集有戲臺,搭臺唱戲,滿足趕集人們的娛樂。如今的青島,是國際化的都市,生活、學習在青島的外國人,每到春節臨近,也經常去趕李村大集,感受中國的年俗和年貨的魅力。有的老外,對做花樣饅頭的饅頭榼 子很感興趣,買幾個,作為擺件,或作為禮物,送給親友。在李村大集上,還能找到純手工制作的物件,比如彩色絲線繡的鞋墊。這些小東西,在機械化的時代,帶著手工的藝術和人性的溫度,在歲月的長河中流傳下來。
李村大集還記錄了每一代人生活的變化,就交通工具來說,明清時代的人力車、畜力車,清末民初的燒炭汽車,是大集上的西洋景,那是德國人的專利。后來人們騎自行車趕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去趕李村大集,可以乘坐公交車。2016年1月,公交集團還非常暖心地開通李村大集專線車,車上備有編織袋和塑料袋,免費發放。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歲月,小商小販趕李村大集,騎著摩托車、機動三輪車。進入新世紀之后,李村大集上二手車買賣非常紅火。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李村大集上的年貨,有的與時俱進,有的相對不變。據說,李村大集要搬遷到重慶路上,此舉可緩解李村擁擠的交通壓力。期待搬遷之后的李村大集,煥發出新的活力。
上世紀初,青島地區有9個聞名的大集市,即李村集、流亭集、華陰集、浮山所集、滄口集、韓家莊集、肖家莊集、紅石崖集、薛家島集。其中,浮山所集的規模僅次于李村集。在浮山所年集上,可以感受傳統年貨的強大生命力。在土產雜品市,勾起舊時春節的記憶。春節前除塵用的雞毛撣子,打掃衛生的掃把,用高粱穗子做的,綁扎得結結實實。用秸稈做的蓋墊,用它來安放包好的水餃,是墊;也可放在鍋口上,作為蓋用。這家什不知用了幾千年,一直傳遞下來,在大都市里人家中,延續著用,給生活在遠離土地和農作物的人們,一種久違的氣息。蒸饅頭和年糕用的籠屜,放在籠屜里更小巧的“墊”,大概是用蘆葦的桿做的。放饅頭用的小竹筐,也有草編的籃子。
在大都市里趕年集,趕大集置辦年貨,有一種樸素的情感在里面,這可以說是綿延不絕的民俗,也可以說是人們的懷舊。不論買與賣年貨,都是對未來美好的希冀。享受歡慶祥和的節日氣氛,向往安穩富足的美好年景,這,就是趕年集的魅力所在。
附:在您眼中大集上有哪些老物件已經消失?哪些老行當讓您留戀?請通過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系,與大家一起分享。 柳已青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