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組美國媒體曝光的視頻截圖顯示,槍擊案發生后,美國警方與嫌犯對峙,并最終在一輛SUV內將嫌犯擊斃。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圣貝納迪諾市2日發生槍擊事件,警方初步統計,至少14人死亡,17人受傷。警方展開追捕,擊斃兩名槍手,可能有一名嫌疑人在逃。
兩名嫌犯被擊斃 圣貝納迪諾警方說,當地時間上午11時左右,一家名為“內陸地區中心”的殘障人士康復中心發生槍擊事件。事發時身處中心所在大樓內的人數以百計。
內陸地區中心首席執行官瑪麗貝思·費爾德說,槍手朝圣貝納迪諾縣公共衛生部租用開宴會的一處會議區開槍。
警方和消防等部門人員立即趕到現場采取應急措施。大批手持步槍、身穿防彈衣的執法人員在這一帶散開繼續搜捕。急救人員在街上治療多名傷員。
執法部門說,槍手行兇后可能乘坐一輛黑色運動型多功能車(SUV)逃跑。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追逐過程中,槍手朝警車投擲管狀爆炸物。雙方在一處居民區的街頭展開槍戰。圣貝納迪諾警察局長賈羅德·伯關證實,槍手持有爆炸物。
大批警員截停并圍住這輛滿是彈眼的SUV,車內一名嫌疑人被擊斃,另一人失去意識,后傷重不治。伯關稍后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兩名被擊斃的嫌疑人為一男一女,一名警員在行動中受傷,但傷勢不危及生命。
截至當地時間當天下午4時30分,大批警員繼續在附近一處居民區進行挨家挨戶的搜索,尋找可能的第三名嫌疑人,并要求居民待在家里,鎖好門。
伯關當晚在槍擊事件后舉行的第二場警方新聞發布會上說,警方已經逮捕第三名嫌疑人,但尚不清楚此人是否涉嫌本案。
槍手似有備而來 尚不清楚槍手身份和作案動機。包括聯邦調查局在內,多個執法部門正在協助當地警方調查。聯保調查局官員說,探員已經去嫌疑人所住的公寓調查。
有目擊者說,槍手襲擊時頭戴滑雪面罩,全副武裝。
伯關說,槍手的打扮和裝備意在顯示他們“有備而來”。他們的穿著類似作戰服,攜帶的兇器不光有短槍,還有AK-47突擊步槍。“他們有備而來,仿佛在執行某種任務。”
伯關說,警方眼下無法判斷這起案件是恐怖襲擊還是美國國內常見的槍擊事件。“顯然,我們至少看到這里發生的情況類似本土恐怖主義襲擊。”
據遇襲的內陸地區中心的網站介紹,這一機構是加州最大的地區康復中心,雇傭數以百計員工,向圣貝納迪諾縣和相鄰的里弗賽德縣超過3.1萬名有發育障礙的患者提供康復服務。
圣貝納迪諾縣治安官約翰·麥克馬洪說,包括洛杉磯市警察局在內的大洛杉磯地區多個縣市警察部門均進入警戒狀態,警方會竭盡全力保護公眾安全。
據新華社
■分析
說是本土恐襲,有何依據? 目前嫌犯作案動機不明,不排除恐怖襲擊可能。不過有消息稱美國警方已通報此次事件為本土恐怖襲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軍控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是一個槍擊案件頻發的國家,而這次襲擊案件相較于普通的槍擊案件來說有幾點不同。
一點是槍手是團伙作案,這在美國近些年的槍擊案中很少發生,一旦出現團伙作案的時候,人們也不得不考慮這是一起恐怖襲擊案件;第二,槍手有很強的目的性。我們也可以看到,槍手是沖進事發的殘障人士康復中心,并對目標進行掃射后離開現場;第三,我們可以看到,襲擊者是全副武裝的,使用了例如AK-47等武器,并進行了偽裝,襲擊后也是駕車逃離現場。可以說這是一起有預謀的團伙襲擊案。
滕建群告訴記者,雖然這起案件的原因尚不知曉,但從以上的分析來看,被定性為本土恐怖襲擊案是不為過的,而且這類恐怖襲擊案件制造者的身份可能并不一定和我們以往所認為的恐怖分子一樣,他們可能沒有加入恐怖組織,但仍然可以認為這是一起本土恐怖襲擊案件。
滕建群說,類似的事情已經在美國頻頻發生。一是由于政府對于槍支管理制度的搖擺不定,導致大量人擁有槍支;還有一個就是美國的內部矛盾,不同種族、不平等的對待以及其他社會原因造成了美國民眾的內心壓抑,這也是導致美國頻發類似案件的主要原因。據《法制晚報》
奧巴馬十幾次喊控槍,無功而返
美國私槍逾3億支,槍支文化根深蒂固 盡管奧巴馬曾多次呼吁嚴格管控槍支,然而,美國的槍擊事件還是層出不窮,槍擊事件的頻發究竟有著怎樣的背后?
美國是世界上私人擁槍數量最多的國家。在美國歷史上,持槍權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個人自由權利之一。美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全民持槍的國家。
數據顯示,美國有3億多人口,而私槍保有量逾3億支,每年死于槍口下的人數超過3萬。
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發布的2014年《統一犯罪報告》,2013年美國共發生116萬多起暴力犯罪案件,平均每10萬居民中發生約368起暴力犯罪案件。其中,謀殺案件中有69%使用槍支,搶劫案件中有40%使用槍支,嚴重暴力襲擊案中有21。6%使用槍支。在芝加哥,曾有一周3天中發生了30起槍擊案。此外,最新數據顯示,美國2015年已發生351起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超過4人的槍擊事件。
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原因,美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槍支文化。1791年通過的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明確寫道:“紀律嚴明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各州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攜帶槍械武器的權利不可侵犯”,并強調,這不是恩賜,這是一種天賦權利。
隨著與持槍有關的暴力犯罪案件的不斷發生,人們開始對槍支的擁有與管控進行反思。1934年,美國批準通過了《聯邦槍支法》。上世紀60年代,美國先后發生震動整個美國社會的刺殺事件:約翰·肯尼迪總統、馬丁·路德·金以及羅伯特·肯尼迪先后遭槍擊身亡。1968年,美國出臺了《槍支管制法》,對槍支用途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先后通過了《布雷迪手槍暴力防止法》和《禁止攻擊性武器法案》等多個控槍法,并規定民眾購買槍支前需強制進入“等待期”并進行背景審查。除聯邦法律外,美國各州還出臺了一些地方性槍支管制措施。
然而,這些法律和措施并沒能禁止槍擊血案的發生。在美國社會中,限槍控槍的阻力依然十分強大。
今年10月初,奧巴馬在上任以來的第15次關于美國國內槍支暴力的電視講話中指出,惡性槍擊事件已成為美國社會的常態。他呼吁美國民眾促請國會議員立法,對購買槍械加以限制,以減少槍支暴力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據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