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如何管理培訓機構?居住證制度實施后,義務教育如何發展?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情況如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過半,義務教育依然面臨很多備受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根據26日發布的《教育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期評估報告,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嚴管校外培訓機構 問:評估報告提出,小學生課業負擔總體呈下降趨勢。但目前存在“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情況,并且存在大量的校外培訓機構,教育行政部門如何監管?
王定華:對于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問題要打組合拳,單一的辦法難以奏效。首先要轉變家長觀念,形成正確的成才觀。兒童幼兒時期并不是學的越多越好,如果知識的增多造成了興趣泯滅,將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不利。
禁止公辦教師到校外培訓機構任職,教育部對此有明確禁令;學校不認可補習證書,校外機構獲得的任何證書,在入學時都沒有效果。另外,一些校外培訓機構已經擬定了自律公約,教育部將推薦給更多的培訓機構,在培訓中體現對孩子的尊重。
再有,推進法治建設,對“黑”機構要聯合相關部門予以取締,合法機構要按照國家法律約束自身行為。教育部也將推進相關的立法修法工作,特別是在民辦教育的法律法規中作出一些規范。
做好應對居住證制度準備 問:隨著居住證制度的實施,將會對當前的教育制度帶來一定沖擊,教育行政部門將做哪些準備?
王定華:居住證制度已經有了大致框架,具體實施辦法正在制訂之中,教育部全程參與了居住證實施辦法的制訂過程。實施之后,會給當前的招生制度和秩序帶來一定沖擊,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準備,提前有所應對。
國家在頂層設計上要求居住證享有的公共服務,教育部門將不折不扣執行。國家授權各地各部門制定的政策將按照國家要求和部門地方實際情況來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這個過程中,要面對我國立體化的國情,允許和提倡因地制宜,讓一些特大城市不至于因為居住證制度的實施而背上過重的包袱,但同時廣大地區和特大城市都要積極進取、實事求是地把工作做好,增強人民群眾和各位家長的獲得感。
財政投入惠及1.38億學生 問: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出臺后,有哪些進展?
王定華: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5.40萬所,在校生達1.38億,在各級教育中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出臺,是一個很大的利好。從2016年春季學期開始,國家統一確定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小學中西部地區每年600元,東部每年650元。初中每年800元,東部每年850元。這是基準定額,中央財政按照比例進行投入,國家的財政將惠及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
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一律施行“兩免一補”政策。實施上述政策對鄉村的教育傾斜不減,中央財政另外每年拿出150多億元,實現這個新的機制。
新的機制實施后,主要受益群體: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1294.73萬人,實現兩免一補可以隨學生流動;寄宿制學生,新機制實施后保障水平會明顯提高,這類學生目前是3076.15萬人;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他們能夠比照公辦學校學生享受一定的公共財政支持;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村小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惠及500多萬;特殊教育學生保障程度都會有大幅度提高,對于殘疾學生的資助力度相當于正常學生的8倍,要讓殘疾學生成為最受呵護的學生。本組稿件據新華社
“零擇校”何時能實現? 經過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為期5年的貫徹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效顯著。正如國家教育咨詢委員、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所說:“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校際差距和群體差距都在縮小,許多城市的擇校熱得到有效緩解。”
均衡發展:
讓就近入學成為心甘情愿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各地推進實施教師校長輪崗交流以及嚴格遏制擇校,“條子生”大幅減少,但一些地方“學區房”開始走俏。
“學區房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較熱現象,我們鼓勵地方采取多校劃片方式來解決,就是一個小區對準若干小學和若干初中,以此來為學區房‘降溫’。”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說。
王定華指出,今后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要繼續標本兼治,“本”就是在城市地區鼓勵采取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學區化管理等方式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標”就是要加大規范力度,如果發現有學校校長和相關負責招生人員違規招生,教育部將協同當地有關部門加大查處力度,并通過媒體進行曝光。
特色辦學:
讓薄弱校成為“熱點校” 近年來,在提高教育質量、倡導特色辦學的大背景下,一些薄弱校“脫胎換骨”、“發現自我”。北京市朝陽區安慧北里中學通過大力發展健美操、跆拳道、美術等特色教育,學生外流不斷減少,大批學生慕名而來;邯鄲市29中發展特色音樂教育,吸引了片內九成以上學生。
“如果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能在升學率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形成一校一品,擇校標準的多樣化會讓擇校不再是難以承受的社會問題。”安徽師范大學教務長朱家存教授說。
減負增效:
讓每個孩子都做最好的自己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期評估義務教育專題評估報告顯示,據對全國14省(區、市)10萬余名中小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 (以小學四年級、初中二年級為代表),近5年來,小學生課業負擔總體呈下降趨勢。
“一些地方嘗試在中考中取消升學考試,采取學力綜合評價進行錄取,這是一個減負重大舉措。”義務教育專題報告課題組負責人宋乃慶說,有些省嘗試根據學生成績及綜合表現進行錄取,評價過程對德智體美的權重甚至超過學科成績,有利于推進減負增效。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