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到5點森林消防隊員就已經全體出動。
防火期到來前護林員對滅火機進行保養。
工作人員在進山必經通道上設置了路卡。
山腳下的防火屋里,護林人員正在值班。
11月12日,農歷十月初一,是民間重要的祭祀祖先,緬懷先輩的節日,受傳統習俗影響,不少居民選擇在這一天上山燒紙放鞭,因此,防火形勢嚴峻。而每年從這一天開始,也標志著王哥莊街道正式進入山林防火期。當天,王哥莊街道黨政班子主要領導分別帶隊對王哥莊街道的重點防火山頭和墳地進行了巡視檢查,本報記者也一同前往進行了探訪。
行動
5點出發,全員上陣盯山頭
早晨不到5點,天還沒有放亮,初冬的冷風讓人禁不住打了幾個寒顫。此時,農業服務中心的山林消防隊員卻已經集結完畢,防火巡邏車、滅火機和消防水車也開始按原定計劃奔赴各個山頭。王哥莊街道辦事處的辦公樓內則燈火通明,90% 的機關干部都被安排到了此次防火任務中,社區里的書記、主任和兩委成員更是全員上陣,不少人的早飯甚至都是在山上解決的。“因為今天要早起執行任務,所以昨天晚上的工作班車停發,參與今天防火的工作人員全部就近住下了。”宣傳科工作人員徐勝男告訴記者,近幾年防火形勢一直都是如此,大家早已習慣,每年春天,有防火任務的同事通常要連續幾個月待在山上。
據記者了解,王哥莊街道的山林防火目前實行領導帶班制和社區兩委成員包山包片責任制晝夜24小時制。在每個防火點均設置防火屋,并且有專職人員值班,與此同時,防火指揮部還建立了20人左右的應急隊伍,一旦發生險情,將迅速反應和處置。“農歷十月初一、元旦、春節、廟會、元宵節、清明等重大節日期間,都會安排專門人員配合街道的專業隊伍,在每個社區的重要進山路口把關設卡,對進山人員實行嚴格管理,實施實名登記、火種收繳等措施,控制火源進山。”王哥莊街道辦副主任韓金龍介紹說。
舉措
高音音響上陣,現場播政策
為了使防火意識深入人心,各個社區想了不少辦法。除了在每個山腳下顯要位置張貼政策明白紙,工作人員現場擺事實講道理外,有不少社區的創新意識讓人眼前一亮。記者在西山社區防火點看到,一個藍色的高音音響在山頭上不間斷播放著政策,因為山間空曠,隔著很遠都聽得明明白白。“這也是被逼急了才想出的辦法,有時候還會邀請派出所的民警前來閃爍警燈,警示隨意帶火種進山祭祀的居民。”談起社區里采取的一些措施,西山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斐也有些無奈。
據悉,為了全面加強火源管理。防火檢查站、防火崗亭隊員需全部在崗,24小時值班。對墓地等關鍵地方,也安排了專人負責,蹲點管護。特定時間、特定區域里,防火指揮部會適時發布封山禁火令或通告,并在進山的顯要位置設立封山標志。同時,各社區對管護區域內所有出入山林的路口進行全面排查,專人盯防,收繳火種、扣留或者寄存私自進山驢友的帳篷、野炊用具等。
為了照顧居民多年的祭祀習慣,防火指揮部在大多數墓地周圍均建了焚燒池,方便居民集中燒紙。據觀察,已經有不少人改變觀念,逐漸接受了這種辦法。“以前經常看到山上起火,王哥莊這邊山路復雜,有時候撲救起來相當困難,所以我很理解他們的工作,我們村有十多年集中燒紙的傳統了,在哪燒都一樣,關鍵是表達對故人的思念。”今年71歲、家住王哥莊社區的黨先生說。另外,記者了解到,在前來祭祀的居民當中,有不少是從市區開車過來的。這部分當中,有不少人已經選擇了用鮮花祭祀,居民的觀念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不能否認的是,當前祭祀防火工作中仍存在部分問題,比如有些社區的焚燒池周邊沒有修整,坑坑洼洼,讓居民望而卻步,進而成了擺設。另外,還有一些居民為避開排查,選擇前一天防火隊員不注意的時候上山祭祀,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談起當前的一些現實,韓金龍說,“還存在部分防火護林員意識不強、思想不重視的問題,對隨意攜帶火種進山祭祀的居民勸阻不及時,這也是后期要著重改善的地方。”
獎罰
去年工作突出社區獲十萬余元獎金
11月19日,王哥莊街道辦事處再次召開會議,部署新一輪的山林防火工作。會上,防火指揮部還對在去年的防火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社區進行了表彰,根據相關考核辦法,王哥莊社區獲得獎勵資金10 .35萬元,為所有社區中最高,和獎勵最少的社區相差了近7萬元。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森林防火工作有詳細的考評辦法,主要是按照社區自查、部門賦分和社區工作綜合考核組考核,最終由街道黨政聯席會議決定。記者從來自防火指揮部的一份工作通報上看到,各個社區具體的加分項和減分項赫然在列,全都詳細地標了出來。另據記者了解,對于這部分社區考核獎勵資金,必須專款專用,只能用于社區森林防火工作,嚴禁挪用。對于后期的利用情況,各個社區將向居民采取不同形式的公示。
“希望各社區對照考核結果,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壓實社區森林防火主體責任,全力投入到2015~2016年度森林防火工作中。”王哥莊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徐哲強調說。
[記者手記]
祭祀祖先莫要流于形式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優良傳統的民族。從古至今,在祭祀方面更是涌現出了各種方式。但筆者在此想說的是,有不少人認祖歸宗的方式,其實已經出現了偏差,并且流于一種形式。據上了年紀的老人講,從前他們小的時候,規矩很多,不僅要跟著大人們到墳上去添土、清理雜草等,回到家中還要接受祖訓,儀式相當鄭重。社會發展到了今天,一些舊的傳統也許并不需要繼承,但據筆者觀察,因為生活節奏快,或者宗族意識淡漠,不少人匆匆忙忙地到了墓地,燒完紙就走,甚至還沒燒完就走,儼然已經成了一種任務,而且還給防火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
社會在進步,人的思想和觀念理應與時俱進、做出改變。如何在緬懷祖先方面,既不失正統,又不淪落成燒紙放鞭的形式,同時在懷念祖先、紀念先輩、三省吾身等方面,真正形成一種優秀的文化,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和反思。
文/圖 記者 王虹程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