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微信朋友圈,親朋好友、同學同事的最新動態就會一目了然。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把自己的狀況和所有人分享,不少年輕人甚至為了不被父母“監視”,在朋友圈將他們屏蔽或者“拉黑”。記者隨機向20名20到30歲的年輕人發出微調查,大約三成的人選擇把父母拉進“特別組”,發朋友圈信息的時候區別對待,也有人直接屏蔽。記者 梁超 趙黎
招數
1
屏蔽朋友圈 “屏蔽父母不是我沒孝心,實在是無奈之舉。 ”小吳是一名高二學生,經常在朋友圈發一些狀態,吃什么美食了,去哪里玩了,讓同學朋友點贊評論,不過最近她卻很少更新了。 “每次發表狀態,上傳自拍照片,我媽都會在下面留言,囑咐我別光玩,好好學習,一開始我還給她回復,后來就有點受不了了。 ”小吳告訴記者說,上個月同學過生日,約著一塊吃飯,然后就去KTV唱歌,期間隨手拍了幾張照片上傳到朋友圈,不到三分鐘,媽媽就留言說不好好學習,去那種場所干什么。 “我當時沒回復,結果十分鐘時間就三個留言,到最后竟然打電話讓我回家,感覺一點自由也沒有了,有種一直被監視的感覺。 ”小吳說,后來實在沒辦法,就把媽媽屏蔽了。
“我現在真后悔教會爸媽玩微信,每天打開微信,就被他倆分享的健康知識、生活竅門等刷屏了。 ”市民小李是位老師,看著退休的爸媽在家無聊,就教會他們玩微信,最終無奈屏蔽了父母。
招數
2
分進特別組 31歲的王菁沒有男朋友,這也成了她父母的一塊心病。每當她曬出和朋友聚餐的照片,都能招來爸媽的電話。 “他們會刨根問底,問有沒有男生一起吃飯?問他們是不是單身?家庭情況怎么樣?我純粹是和朋友出去玩,叫他們一問就像去相親似的。 ”王菁說,為了讓她盡快把自己嫁出去,遠在河南的父母使勁搜羅減肥、化妝、服裝搭配技巧等等鏈接給她,要她好好學學。
“我和爸媽在各個渠道都吵過,微信只是個載體。 ”王菁說,有時候上班遇到一些事,就在朋友圈發個心情貼,發泄情緒,這些帖子往往被父母誤認為是失戀的心情寫照,于是招來更多的關心和問候電話。她不敢屏蔽父母,有一次媽媽發現沒法瀏覽她的朋友圈狀態,打電話跟她談了將近一個小時。 “我現在把爸媽放在‘特別分組’里面,發在朋友圈里正能量的,給他們看,比如周末健身、積極工作,自己玩到深夜的狀態就不顯示在父母手機上。
招數
3
狀態懶得發 生孩子之后,全職媽媽李女士和婆婆一起帶孩子。一年之后,婆婆回了老家,時尚的老人注冊了微信,就為視頻跟孩子互動。帶孩子出去玩,李女士習慣發朋友圈記錄,孩子的萌態也常常被發進圈里。幾乎每一天,李女士都發狀態,孩子永遠是照片的主角。“凡凡今天鼻子塞了,鼻涕牛牛。”“跟隔壁小哥哥打了一架,鎩羽而歸。 ”這樣的狀態都會被婆婆嚴厲批評。“孩子病了你還有心思發微信,怎么弄的?”“跟人打架你還鼓勵?傷著沒有? ”
“我覺得朋友圈是一個私人空間,是一堆說得來的朋友在一起,婆婆的加入讓我在圈里特別不自在,所以漸漸不發狀態了,她也知道我煩了。 ”李女士說。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