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是以國學經典為核心的中華文化,也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和近現代文化。應該開明學國學,不僅僅停留在《弟子規》的入門書籍上,實際上書法、國畫、古典詩詞、武術、古音樂等都是傳統文化。聽一段凈化心靈的古琴,也是學習國學的很好體驗。
——市國學學會會長、青科大教授張文
賣掉經營中的培訓學校,投身公益、服務社區的市南區竹蜻蜓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王竹君;辭掉青島海關公務員管理崗,自投資金推廣國學的大德東方童學館館長于佳;十多年來免費講授國學,耗費精力、搭入錢財的青島大學教授張軼西……對于他們而言,也許只有這句話,才能表達他們的心情。
場地、師資、經費,困擾著國學公益組織和社會傳播機構,多年能夠堅持下來的,源于相信國學能改變人心和社會的信念,也源于體驗觀察到了學習傳統文化的好處。要維持下去,還要做大影響,在困境中奮勇突圍的國學傳播者,也在尋找戰略合作伙伴,尋找生存發展之道。
深耕社區的嘗試
東海一路7號丙,市南區社區管理服務中心湛山街道湛山社區。王竹君的竹蜻蜓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就在這里辦公。“其實我以前挺白的,現在這么黑,是經常組織參加環保,到海邊撿垃圾曬的”,王竹君這樣說。
知行合一,把國學與實踐相結合,是竹蜻蜓公益組織的特點。陽光少年環保行,美德惠萬家、國學伴成長,“同心逐夢、幸福人生”助殘心理康復,關愛自閉癥都是竹蜻蜓的服務項目。其中國學伴成長項目得到了市南團區委的資助,關愛自閉癥兒童項目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得以長期持續進行。
王竹君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目前還在本市兩所大中專院校代課。早在2008年,她就有了自己的培訓學校,從事潛能開發、專注力訓練,平時也進社區做公益活動。2012年偶然看了蔡禮旭老師的國學講座錄像后,“內心喜悅,很有感覺”,遂賣掉經營中的學校,全身心投身國學公益課堂。
很多心理問題,不是上幾趟心理課、做一兩次咨詢就能夠解決,喜歡刨根問底的王竹君發現,通過學習國學能讓人內心得到自省和滿足。兒童的心理問題,可能不是來自于兒童自身,通過讓家長一起學習國學,能夠引發家長的反思、改善家庭關系。
2012年成立竹蜻蜓公益組織后,王竹君先在離小區近的三門峽社區開展國學、環保、心理方面的公益活動,八大峽街道給她提供了辦公場地。隨后,她動員朋友、尋訪老師,組織起100多名傳統文化的公益教師團。去年湛山街道辦負責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竹蜻蜓在湛山社區正式落戶。
“竹蜻蜓主要是周末活動,以前沒有固定場所,到處打游擊,孩子、家長都跟著到處找,跑來跑去”,王竹君說,好不容易組建起來的講師團,能堅持下來的也只剩下四五個人。來到湛山街道之后,周日經常有孩子和家長在內的四五十人來聽國學,這讓她很有成就感。不過,老師、課程的緊缺問題比較突出。
畢竟都是公益課,老師們經常有事來不了,王竹君就自己帶課。“這么多年能堅持下來,主要靠那些年搞培訓學校攢下的錢,另外就是暑假開展夏令營能有一部分收入”,王竹君說,為了維持竹蜻蜓的開支,她把做心理咨詢的費用都要補貼進去,又賣掉了自家的轎車。
領著孩子們到海邊撿垃圾,到雨花齋等地做公益活動,和孩子、家長一起誦讀弟子規,講解國學經典,以湛山街道為根據地,竹蜻蜓的服務范圍迅速擴大,也積攢了一大批粉絲和熱心的志愿者。目前,湛山街道正在研究設立國學館,如果能夠通過,這將是島城首個建在街道的國學公益機構。而省財政部門也到竹蜻蜓組織考察,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能夠予以資金援助。
成立基金的探索
“閱讀改變生活、經典提升境界”,作為以講解經典文化為主要內容、集閱讀與交流一體的國學公益組織,位于中泰證券香港中路營業部的明德經典讀書會已舉行了148期。發起人于溫溫介紹說,講座純粹是公益性質,老師都是通過朋友請來的。除了主講人石寒老師書畫圈的朋友之外,基本上就是青島大學或者市委黨校的教授,師資問題確實很難解決。
中書協會員、青島書協教育委員會委員張維柱,經常在教授書法的過程中,加入《大學》、《詩經》、《論語》等傳統文化的講解。他說,能讓孩子們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傳統文化,孩子和家長都比較滿意。可惜自己精力有限,不然開個國學公益課堂,肯定會很受歡迎。
沒有固定教室,沒有資金支持,搭上了所有的業余時間,還要搭上來回的路費。在社區、中小學里宣講《道德經》、《周易》等傳統文化,講解國學智慧與個人修為,青島大學教授、市國學學會副會長張軼西堅持了13年。
“本地的老師課題有限,又要工作又要準備講義,從北京、上海請一個知名學者過來,要四五千元;長期舉行活動要有固定場所,不能多次更換地點”,此前接受采訪時,張軼西教授多次慨嘆,“每年能有個十來萬元,能有個運作團隊、能有個發聲的平臺,很快就可以形成一個文化講壇、文化論壇的品牌,形成向全市、全國輻射的示范效應。如果青島市的文化機構能牽頭,以幾家企業贊助的方式,應該不難完成。”張軼西介紹說,“青島有山海美景,有知名企業,能不能再增加一個國學講壇和國學論壇的文化品牌,旅客洗完海澡后還能去感受一下文化氛圍?嶗山是道教圣地,湛山寺是國內名剎,能不能成立青島國學研究院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這樣既有論壇、講壇,又有道教佛學的活動,還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讓旅游從游山逛水變得更有文化內容?”
而今年9月份,張軼西教授的愿望終于實現了:由島城企業家于發起的慧源國學公益基金正式成立,啟動基金30萬元,由市慈善總會管理。今后將依托網絡和課堂兩種形式,廣泛開展各類公益性國學教育活動。
以后要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負責慧源國學基金課程開發的張軼西教授表示,目前正在普集路小學進行國學教育的試點,并且正與市南區有關部門進行國學師資培訓方面的接觸。國學基金成立后,可以接受愛心企業的捐款,也可以給授課老師以交通補助等補貼,屆時會有更多的國學老師參與進來。
自投資金的得失
“我知道自己的夢想有多么重要。它就是一粒種子……如果我是一粒小草的種子,天地就會幫助我成為一株小草;如果我是一粒鮮花的種子,天地就會幫助我開出一朵鮮花;如果我是一粒楠木的種子,天地就會幫助我成為參天大樹”,10月10日上午9點半,在銀川西路旁的中海銀海一號網點內,大德東方童學館內,館長于佳正與工作人員一起誦讀學習。
山東大學文學學士、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經濟管理學碩士,青島海關公務員崗工作十年,已成為業務骨干和科室科長,2012年,于佳辭去很多人擠破頭都進不去的崗位,自籌資金創辦了青島首家專業兒童國學教育與推廣機構——青島大德東方童學館。
前前后后投進去200多萬元,基本搭上了全部家當,前三年都是虧損,今年終于可以實現收支平衡:這要感謝開明的房東,房租降下來了。不過,于佳并不會后悔,她說這幾年培訓了四五百名學生,把傳統文化的種子種到了孩子的心里,通過家長課堂改變了數以百計的家庭。
國學培訓是一個很有功德,很能見效的行業。以于佳的女兒為例,她4歲半開始進行國學培訓,目前作為小學生的她懂事、懂禮、自覺自律意識強,文化功底厚,因此于佳認為,國學培訓,首先讓自己受了益。
童學館的老師都是自己培養的,有文學、藝術等專業科班出身,有專業幼兒教師畢業,于佳看重的是老師不僅要有國學專業知識,更要把國學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要教學合一,言行一體。
四年的艱辛歷程,大德東方童學館形成了自己的課程,有了成熟的老師,也有了良好的社會口碑,只有一件事讓于佳不很滿意:由于培訓集中在周末,正常的工作時間,她和老師們都閑在童學館里。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于佳的想法是,最好能有一個更大的平臺,和教育部門或者社會組織結合起來,把自己的成功經驗推廣出去,讓國學團隊能夠進學校、進社區,讓國學培訓實現最大價值。
目前,青島正在大力推廣“三創”,于佳把心中的理想變成了現實,也算是島城創客的一員。那么,是否可以通過參加創業大賽去推廣國學,或者通過引入風投基金,進一步擴大事業,甚至謀劃新三板上市?
于佳認為,如果有耐心、有共同愿景的風投基金,自己也愿意接受,前提是要對國學有信心、有耐心。于佳從最初聽于丹、易中天的講座開始喜歡國學,后來又聽了蔡禮旭老師的講座,感覺國學啟迪人心、大道須臾不可離,心中的激情被點燃了。而目前,那團火仍在激情燃燒,沒有削弱。
持續發展的期待
“孝道有5個層次,養、敬、順、久、恒。有孝心的人常對父母懷有愧疚之心,因為孝是沒有止境的。如果硬要說有止境,就是止于至善”,國慶節前夕,在嶗山區圖書館,市國學學會會長、青科大教授張文向大學生和市民做了“孝道與人生”的講座。此后,在嶗山區圖書館,市國學學會將邀請青島本地各大學的教授,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繼續推出“國學講堂”系列公益講座。
“市國學學會本身不缺乏師資,很多會員都是青島大學、海洋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學校的教授,現在有了嶗山區圖書館這么一個可以長期固定的場所,更方便以后開展公益活動”,張文教授表示,今后打算先把國學課堂的品牌推廣開來,如果日后能與政府或者愛心企業合作,解決公益教師團隊的交通費用、餐飲補貼,推廣國學會更加順利。
“個人推廣國學,的確太不容易”,青島大德東方童學館館長于佳介紹說,以個人之力、民營的力量去推廣國學教育,需要很大的魄力、經歷和勇氣,好在自己挺了過來。但是如果要有大的發展,還需要政府、社會予以一定的助力。另外,目前推廣國學的個人、組織力量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合力,下一步也可以探討相互合作,共同推進。
的確如此。近年來致力于國學推廣的公益組織、培訓機構并不少,不過最終大多都轉型或者凋靈。如曾經進行少兒國學培訓的三學堂,如今已經以開發國學教材為主。豐竹國學館等十余家國學機構,也大多銷聲匿跡。
怎樣能夠實現國學的可持續發展?市南區進行了有益探索。10月中旬,由市南區團委將指導召開公益項目對接會。把熱愛公益人士、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和社會公益項目集中到一起。社會公益項目進行現場路演,由政府出資墊底、社會出資參與,保障包括公益國學等公益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開創新的模式。
外地的一些經驗,也可以拿來借鑒。湖北省出版了《國學經典誦讀》、《國學經典名句書寫》、《古詩詞誦讀》等序列教材,建立了湖北省青少年國學教育基地,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貴州的貴陽孔學堂向市民開放至今,到今年9月共舉辦310場公益國學講座,13萬人走進孔學堂明德廳,聆聽國內外國學專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
東營給國學學堂提供場地,基本每兩周有一次公益講座;曲阜等地由政府出資、企業和愛心人士共同發力,每年舉行國學公益講座。濟寧泗水縣,一個并不富裕的小縣,撥地100畝、投資興建了圖書館、報告廳、教室展覽館和賓舍,按照“民辦公助、書院所有、獨立運作、世代傳承”的模式,成立了尼山圣源書院。如今,圣源書院已成為濟寧一張文化名片。
島城的國學推廣者,通過推廣和學習傳統文化,的確發現了國學在提高自身修養、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是在進一步擴大影響、持續發展方面,尚需助其一臂之力。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存一口氣,點一盞燈。
文/圖 本報記者 姜振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