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大氣污染防治法》歷時15年修訂,于2015年8月24日報送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三審,不出意外,通過已成定局。“看了《大氣法》報告難以入眠,真想大哭一場。為何影響到13億民眾生命安全的《大氣法》,會被人操縱,我們又如何才能阻止這份“不是保障公眾利益”的法律頒布?”8月25日,一參加過《大氣法》修訂草案起草的專家感嘆,自己多么的渺小和無力。(8月27日《中國經營報》) 立法博弈之深刻,利益糾葛之繁復,局外人是很難懂的。不過,我們還記得滿城口罩的穹頂之悲,我們亦難忘微信朋友圈里“閱兵藍”下舒展自在的心曠神怡。賴以生存的大氣,從來沒有這么牽動人心。
始于1987年的《大氣法》,曾先后于1995年、2000年作出過修改。本次修改于2006年啟動,基于經濟發展需要,《大氣法》修改一拖再拖。直到2014年12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初次審議并公開征求意見。可是,現狀似乎不太令人滿意。“初稿起草快10年了,那時的技術和現在的技術水平完全不同,快十年的初稿如何適應現在和未來發展需要?”多位參加過初稿起草專家表示,真正做過研究的相關領域專家都沒有參家到編制工作,“寫的建議也被扔到了垃圾桶里了。”專家的抱怨,大概是兩個層面考量:一是新法夠不夠“實在”?比如總量控制與達標排放、質量管理之間,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諸多權責利的關系,應該是清晰而明確的。二是新法有沒有“私貨”?不能為了推銷某種產品,就把落后標準與技術也囫圇地塞進去。
其實,在新《大氣法》二審之后,不少業界人士就公開呼吁“延遲三審”、“回爐重造”或者“大改”。當然,有些理由或者杞人憂天,有些說法或者過于偏激,但大多實名建議的專家說法,基本還是出于立法公心與修法初心的考慮。希望哪怕是三審順利通過的新《大氣法》,也能有個謙抑的姿態,來回應這些憂慮與追問,來為專家之淚遞上一張紙巾。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