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是哈佛的招生官,你會青睞什么樣的學生申請?”哈佛大學最近在京滬兩地舉辦中美學生領袖峰會,四位今年被哈佛大學本科錄取的中國大陸新生分享了自己的申請心得。哈佛招生官員表示,“與傳統意義上的‘優等生’不同,哈佛愿意看到的并不是一個包裝過度的學生”。 來自重慶的考生張瀟月,因為在分享中“三句不離麻將”,不少媒體以《重慶女生把麻將心得寫進申請被哈佛錄取》為題加以報道。假如你誤以為只要會打麻將便能上哈佛,恐怕只會離哈佛越來越遠。把哈佛錄取學生的綜合考量,抽取部分出來加以渲染,是把國外頂尖大學選拔中國學生的過程神秘化、理想化了。
崇尚個性和獨立思考、考察學生綜合素質,這些都不錯。但是,這樣的選拔要點和規程,中國的海外留學機構、考試專家和父母,總有辦法提煉為各種應試技巧。幾乎可以預見,這幾位新晉哈佛精英的錄取心得,一定會成為接下來數年那些希望進入哈佛的中國精英家庭小孩的床頭秘籍,如何包裝之余又不顯“過度包裝”,只會讓洋考官的判斷力承受更大挑戰。
實際上,不是每個被哈佛錄取的學生都有一個那么出眾的故事可以講出來。比之個人的運氣和經驗,哈佛錄取什么樣的學生,其背后的假設和價值觀是什么,經過了哪些變化,哪些社會辯論和平權運動,這些討論才更有營養,也才能爭取讓中國出現哈佛,而不是出現更多哈佛學生。8月19日《南方都市報》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