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報訊 三伏天,多數家庭都會用風扇、空調驅熱,傳統的手編蒲扇漸漸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市場上幾乎絕跡;搖蒲扇乘涼,也成了很多人童年的記憶。青西新區大場鎮金頭嶺村居民丁紅香難以割舍心中的蒲扇情,每年夏天堅持手工編蒲扇,拿到大集上銷售,每把僅賣15元錢。“會這門手藝的越來越少了,現在俺孫子想跟著學,這是俺最大的欣慰。”丁紅香昨天告訴記者。
3個小時蒲草變扇子 “夏日炎炎,蒲草扇扇,涼風習習,炎熱走遠。”從12歲起,丁紅香就跟長輩學習用蒲草編扇子,這門手藝一直堅持到現在。“這些扇子都是用野草做的,取材容易又環保,而且一扇多用,可以扇風、遮陽、擋雨、墊座,特別好用。”丁紅香說,現在人們都用上了電扇、空調,加上蒲扇的制作過程繁瑣,這門老手藝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要完成一把蒲草扇可不簡單,先要從田野采來蒲草,等曬透晾干之后,才能動手編制。100根蒲草分成3小股草辮縫起來作為一大股,一把扇子需要9大股草辮,然后再用棉布縫制好扇邊,這才大功告成。”丁紅香介紹說,從著手編到一把成品扇出爐,大約需要3個小時。
取材方便需5道工序 記者看到,編好的蒲扇是幾何中典型的扇形。別看這小小的蒲扇,要編起來可沒那么容易。丁紅香一邊編蒲扇一邊和記者拉起了家常,編蒲扇的蒲草俗稱“野麥子”,韌性極好,從春天到秋天在田野中幾乎隨處都能見到它的蹤跡,因為質地堅韌取材方便,常被用來制作扇子、坐墊、睡席等,從蒲草收割開始算起,需要經過選料、晾曬、編制、修剪、縫邊等5道工序。
一把傳統的手工蒲扇,可以用上三四年甚至更久。在炎熱的夏天,出門逛街,一邊走路一邊搖著蒲扇,既優雅又涼快。記者拿起一把已經編好的蒲扇輕輕扇動,頓時有絲絲縷縷輕盈自然的微風拂過臉頰,夾雜著一股淡淡的草香味,徐徐而來的涼風涼爽宜人。
承載少時記憶難割舍 “我小的時候家里的日常開銷都靠編蒲扇這點微薄的收入,為了賣更多的錢,父親會擔著編好的蒲扇到城里去賣。”丁紅香回憶道,對于她來說,編蒲扇這項技能,不但曾是養家糊口的營生,更重要的是承載著她少時的記憶。如今,孩子都長大成人了,盡管家里早已不需要靠編蒲扇來維持生計,但她還是樂此不疲,每年夏天都會編個百十把拿到大集上去賣。“有人不理解,問我,忙活3個小時就賣15塊錢,值得嗎?其實我不為賺錢,就為找回以前的記憶。”丁紅香告訴記者。
丁紅香說,她現在編蒲扇的動作沒有以前麻利了,有時候穿針引線還需要戴老花鏡。令她欣慰的是,上小學的孫子想要拜師學藝,讓她得以把編蒲扇的技藝傳承下去。(記者 趙玉勛 通訊員 滕以慶 趙慶妹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