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圩子壕濼源大街段河道被棚蓋。齊魯晚報記者 蔣龍龍 攝
8月3日省城的一場暴雨,消解了市民的“酷暑難耐”,可也再次考問了濟南的排水系統。鐵路橋下積水、馬路行洪、雨水倒灌小區、“處處趵突泉”……為啥每次暴雨,總是讓市民看海?很大程度上,這跟濟南市中心河遭棚蓋有關。有部門統計,市中心82公里河道竟被棚蓋了28公里。
齊魯晚報記者 蔣龍龍 王皇 實習生 劉瑞雪
問題 歷山路邊溝1700米河道不見了 位于解放路和歷山路口的“解放橋”,位處濟南繁華地帶,不少到濟南的外地人和年輕人總要心生疑問,“解放橋為什么叫橋卻沒有橋?”
生活在青后小區,已經退休的老濟南人仲女士告訴記者,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解放橋確實是一座橋,且一直是濟南市區的東端。解放橋再朝東走,就是耕地了。她回憶道,“起初是一座木橋,因為建設于建國后,所以叫解放橋?!焙髞磉@座木橋被沖毀了,1962年,又建成一座石橋。
在解放橋下就是羊頭峪西溝。這條河道的源頭在旅游路以南,經過文化東路和山師東路一直向西北延伸。
4日下午,記者站在解放橋路口,既見不到橋也見不到羊頭峪西溝,那這座橋和溝跑到哪里去了呢?
仲女士說,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陸陸續續有一些建筑在河道上出現,“大約在80年代以前,解放橋附近的羊頭峪西溝基本已經棚蓋完畢,河道看不見了?!彪S著小河的消失,解放橋也被棚蓋了,現在的解放橋橋面與路面持平了,解放橋也被埋到了地下。
解放橋被棚蓋的歷程,其實也顯示了市區的河道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便逐步遭到被棚蓋的命運。在解放橋路口東側,有一條歷山路邊溝,其河道幾乎全被棚蓋。根據濟南市相關部門提供的濟南河道分布圖,記者發現沿歷山路(解放路段至花園路段)近1700米的河道,一點都看不見了,全成了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