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成全世界免费高清观看,成全影视大全在线观看,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蜜桃

《避暑錄話》:一份副刊12名家 青島文學之光

2015-07-14 09:59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避暑錄話》目錄

  創刊號

  1935年7月14日

  發刊辭

  你的黑手……王統照

  西紅柿……老舍

  《審頭刺湯》的研究……洪深

  無題……趙少侯

  要活……臧克家

  邊莊……吳伯簫

  夜行……孟超

  一個陌生人在青島……王余杞

  賣菜女郎……王亞平

  第二期

  1935年7月21日

  “大登殿”與出氣主義……洪深

  再談西紅柿……老舍

  黃昏陣……王統照

  暑天別青島……王亞平

  山鳥……李同愈

  何必牯嶺……孟超

  一個陌生人在青島……王余杞

  第三期

  1935年7月28日

  暑避……老舍

  蘭州人的笑話……斲(zhuo)冰

  友人獄中詩……洪深

  一個陌生人在青島……王余杞

  螢……吳伯簫

  果戈里與“巡按”……杜宇

  七月速寫……西蒙

  “年來故舊皆飛絮”……孟超

  第四期

  1935年8月4日

  星空下……王統照

  一個中夏夜的黃昏……息

  友人獄中詞……洪深

  說大蒜……臧克家

  陰島的漁鹽……吳伯簫

  第九次賽……李同愈

  一個陌生人在青島……王余杞

  人子……西蒙

  第五期

  從“化子拾金”說起……洪深

  蜀黍(高粱)……王統照

  檀香扇……老舍

  海浴……孟超

  未來……李同愈

  一個陌生人在青島……王余杞

  奧史特洛夫斯基論……杜宇

  第六期

  1935年8月18日

  舊都避暑記……趙少侯

  立秋后……老舍

  皮卡索之蝕刻……息記

  失了影的鏡子……王統照

  票友勝于職業優伶的地方……洪深

  古城月……臧克家

  腳的自由……斲冰

  夢青島……冰高

  一個陌生人在青島……王余杞

  睡倒的車子……孟超

  第七期

  1935年8月26日

  等暑……老舍

  傻瓜……趙少侯

  蟋蟀……李同愈

  馮的一生……杜宇(譯)

  一個陌生人在青島……王余杞

  立春畫壁……孟超

  第八期

  1935年9月1日

  丁……老舍

  枯草……王統照

  讀報偶譯……洪深

  詩兩章……王亞平

  秋的情調……孟超

  葛萊格里夫人的喜劇……杜宇

  海上的征者……西蒙

  一個陌生人在青島……王余杞

  第九期

  1935年9月8日

  門以內……洪深

  夜行……王統照

  故都避暑記……趙少侯

  破巢……孟超

  農村的暮……王亞平

  一個陌生人在青島……王余杞

  第十期

  1935年9月15日

  完了……老舍

  秋夜……吳伯簫

  詩三律……老舍

  流……王亞平

  此路不通……孟超

  祖母……西蒙

  警犬……杜宇(譯)

  80年前,幾位作家在飯桌上一拍即合,決定出一份文藝副刊,作為青島的文化陣地;80年前,青島《民報》在青島享受一定聲譽,關鍵是,總編輯杜宇和副刊編輯劉西蒙有文化情懷和遠見卓識;80年前的今天,副刊《避暑錄話》真的呈現在了青島市民的面前。這些或來青工作或者短暫居住的作家、文人,深知這座海濱城市的魅力,在這里享受夏日的清涼,同時,躲避“國國民黨達官老爺們之炎威也”,抒發用“沸騰著的血,焦煎著的心”說出的話,在避暑勝地將其錄寫,晾涼,與讀者誠意分享。

  讀《避暑錄話》的文章,并不覺得洪深、老舍、王統照、吳伯簫、臧克家等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家與我們有多么遙不可及及的距離,他們娓娓道來,本著“避暑”的態度,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學的平實親切,以及文字的分量。一份副刊一共只出過10期,卻在文學研究領域里常被提及,甚至有不少文章是研究青島的范本。到底何故?本期,我們關注只出版了兩個月、但被口口相傳了80年的文學副刊《避暑錄話》,通過采訪研究者和當事人的回憶,挖掘它的幕后故事,探討它在青島文學史甚至國內文學史上的地位與與價值。

  12人 因緣際會,相聚島城的“錄寫者”

  在1935年的夏天,一群作家聚集在青島,為:王余杞、王統照、王亞平、老舍、杜宇、李同愈、吳伯蕭、孟超、洪深、趙少侯、臧克家、劉西蒙等12人。他們在青島,或者是為了長期的職業,或者是為了短時的任務,都是為了正事而來的,沒有一個是真正的有閑者,沒有一個是特為來青島避暑的。—— 洪深《發刊辭》

  前兩天去湖北路青島文學館,駕車誤入芝罘路,腸子都悔青了。兩邊的攤位把馬路占據得剛夠一輛車通過,偶爾有摩托車“撅著屁股”,就只好下車請它移駕了。路邊攤販只管兜售著物品,來往行人步履匆匆,只有八九歲的小男孩滿臉寫著同情。隔著這種凌亂直線距離不到300米的地方,有一處寧靜的住所:王統照故居。雖然故居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得以修繕有些破敗,但80年前,這里散發出的文學之光曾經給夏日的炎熱帶來了絲絲清涼。

  《避暑錄話》的出版,老舍和王統照功不可沒。“12個人年齡不同,專業有異,關系也并非都是等距離的。這里面他倆是最主要的人物”,青島大學原中文系主任、教授劉增人說,“老舍和王統照關系非常好,老舍經常到王家吃飯,而臧克家、吳伯簫這些青年也經常去。臧克家的第一任妻子王蕙蘭是王統照的侄女,他的第一本事跡《烙印》是王統照、聞一多和王蕙蘭的表兄各出20元幫忙出版的,可以說王統照是臧克家的親戚、導師、朋友。吳伯簫來青島以后,也跟王統照學習請教。詩人王亞平1932年到青島教書時認識了王統照,也把他作為自己的新詩領路人”。在青島市檔案館編研處處長孫保鋒的眼中,王統照是青島文學教父,不但“捧紅”了臧克家,還幫助吳伯蕭出版了《羽書》,“吳伯簫說,去王宅就是砥礪學問,每次回來都要給自己上上弦,熬一陣,非寫出像樣的文字才對得起這趟拜訪”。《民報》的總編輯杜宇同樣得到了王統照提攜。杜宇是一個復雜的人物,“曾加入左聯,后來……”,青島文史專家魯海說。然而,他在文學界的地位是沒有爭議的。當年,他敲開觀海二路49號門后,一下子“給暗夜潛行的青島文學開了光”。執教于山大中文系的老舍在文壇的地位更是毋庸置疑,他大力支持《避暑錄話》,在金口二路(今金口三路2號乙)的櫻海雅舍中先后創作了9篇文章,幾乎每期都有力作。

  12個作風、情調、見解、立場各不相同的人,聚在青島,看似避暑,實際上是因為職業或者公務而來。除了以上幾個人,還有幾位:趙少侯當時在山大外文系執教,左聯作家孟超此時正在青島靠教書、撰稿為生,他的故居蘇州路20號剛剛列入最新的名人故居名單。劉西蒙是《民報》副刊編輯,他們都因緣際會加入了作者隊伍。

  不過,王余杞對讀者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魯海說,王余杞當時在北寧鐵路局工作,因為來青島參加第四屆“鐵展會”而“入伙”。但這曾經引起一番爭論。王余杞在1981年的《新文學史料》上撰寫了《關于避暑錄話》的回憶文章,因為臧克家在長篇回憶錄《悲憤滿懷苦吟詩》中漏掉自己的名字,所以他撰文糾正。沒想到,臧克家又撰寫了《關于<避暑錄話>和<現代>》,解釋了漏掉王余杞的原因:他只是路過“打醬油”而已。魯海后來專門采訪過王余杞,“他說鐵展會期間,從籌備到結束在青島待了半年,證明了并非僅僅因公過青”。還有一人經常被人忽視:李同愈,“因為他是青島本土的作家,名氣不及其他人。但他其實還是個劇作家,著名電影《黃海大盜》就是他創作的”,魯海說。

  10期 避暑錄話,“荒島”上的一片綠洲

  他們都對人說暑,“在避暑勝地的青島,我們必須避暑!避暑!避暑!否則他們有沸騰著的血,焦煎著的心,說出的‘話’,必然太熱,將要使得別人和自己,都感到不快,而不可以不‘錄’了!”—— 洪深《發刊辭》

  在青島市圖書館的特藏室,至今保留著一本珍貴的《避暑錄話》的合訂本。這個出版于80年前的合訂本為16開大小,封面已經發黃,上面寫有“禮賢中學圖書館”、“此書不予復印”等字樣。“合訂本當時只發行了300冊,這可能是僅存的一本了。”作為青島市圖書館原館長,魯海倍感欣慰。由于原本現在已經有些破損,因而記者見到的是復印本。封面引用的是第六期刊發的畢加索蝕刻畫,象征著活力與前行。翻開第一頁便是作者索引。每一個名字背后的文章,都是他們的心血和汗水。來翻看這本副刊的,曾經還有一人——老舍的大女兒舒濟,“1982年,舒濟專門來收集父親的作品。當時圖書館沒有復印設備,只能手抄,加上圖書館館藏的其他老舍先生的作品,舒濟整整抄了三天”。

  1935年暑天來臨之時,12位作家、學者相聚避暑勝地青島,在聚會中,大家文興襲來,誰也不想在這“文化荒島”上當“專為避暑而來的真正閑者”,便相約開辟個說話場所,略抒心曲。于是,依托《民報》但獨立編排、裝訂、發售的文藝副刊《避暑錄話》便應運而生了。從1935年7月14日創刊號面世到9月15日終刊,歷時兩月,每周一期,零售大洋3分,共出了10期。《避暑錄話》的名字洪深在發刊辭中解釋為“避暑”,但臧克家透露了背后的玄機:“洪深先生對避暑風趣地加以解釋:避暑者,避國民黨達官老爺們之炎威也”。老舍對刊名解釋則是:“宋朝,有個劉夢得,博古通今,論著很多,這個《避暑錄話》,也是他的著述,凡二卷,記了一些有考證價值的事。我們取這個刊名,要利用暑假,寫些短小的詩文。”

  作為一份較為獨立的副刊,《避暑錄話》甚至沒有編輯部,12位撰稿人有時輪流坐莊請客,在厚德福等飯店里吃飯商議,“有時聚集海濱,有時在王統照舊居,有時到吳伯簫的‘山屋’,有時去臧克家的‘無窗室’”,只為談文論詩,相互切磋。他們紀律嚴明,絕不拖稿,即使離開青島,也在他鄉“不惜在溽暑中執筆”。像趙少侯在創刊后不久就因公去了北京,仍然按照約定郵寄稿件。

  每個人都孜孜不倦地為這份小刊物盡心盡力,洪深甚至將好友、當時國民黨政府的階下囚田漢的詩詞《友人獄中詩》和《友人獄中詞》發表這在當時實屬勇敢之舉。1987年的青島報紙刊發了事件的背景:1935年初,田漢因創作進步話劇《回春之曲》觸怒了反動當局,在上海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寫下了“平時一掬憂時淚,此日從容作楚囚。安用螺紋留十指,早將鴻爪付千秋”等詩句,這些詩作輾轉到了洪深手中,他加上注解后,在《避暑錄話》的第三期和第四期上,署真名發表。

  他們堅持到9月15日,最終因“炎暑已過”,失去避暑之意而停刊。

  67篇 風格迥異,成員與闖入者的心曲

  有的寫兩首詩,有的講一個故事,有的談一番哲理,有的說個把笑話,有的將所觀察到的人事表現在一出戲劇里,有的把所接觸到的人生,以及那反映人生的文章、戲劇、電影等,主觀地給予說明與批評——他們正不妨“各行其是”。——洪深《發刊辭》

  “《避暑錄話》副刊雖小,陣容不弱。老舍的散文,親切中洋溢著幽默,讓你像聽著最熟悉的朋友作漫不經心的絮語,和他一起吟味著生活的溫馨與苦澀。洪深是左右開弓,一面關注戲劇,也創作,也研究。孟超、亞平、同愈寫詩,吳伯簫寫散文,王余杞連載他的筆記《一個陌生人在青島》。王統照的詩文有的描寫北國特有的農作物蜀黍(高粱),有的描述山東夏晚的黃昏景色,后來大都收入《夜行集》、《青紗帳》中”,劉增人如此描述。

  包括發刊辭在內,《避暑錄話》刊登了67篇詩文,除了洪深、老舍各9篇外,孟超9篇,王統照7篇,王亞平5篇,吳伯蕭4篇,杜宇5篇,李同愈4篇,劉西蒙4篇,臧克家3篇,趙少侯3篇,王余杞1篇。另外,還有“息”1篇,斲冰2篇,冰高1篇。前面的人物我們都已經介紹,那么,“息”“斲冰”“冰高”都是誰?

  “息”所著的文章在第四期,名為《一個中夏夜的黃昏》,這首詩出自于英國詩人哈代之手,是篇譯作。青島文史學者趙曰茂認為“息”是王統照,“他還用過筆名‘息廬’‘息夢’,我認為,可能是因為同一期的文章中有他的另一篇詩歌《星空下》,為了不重復,他才用息做筆名”。《避暑錄話》第六期的畢加索蝕刻畫中,還有一段介紹說明文字,署名是“息記”,由此可見,也是王統照的手筆。還有一個名字:斲冰。他不在12個發起人之列,趙曰茂說,斲冰是字,真名為水天同,甘肅蘭州人,曾留學美國、法國和德國,他的父親水梓是新中國成立前甘肅省教育廳廳長,其弟弟的三兒子是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水均益。《避暑錄話》出刊時,他接受梁實秋的邀請擔任山大外文系教師,與同事老舍、洪深、吳伯簫熟悉,因而奉上了《蘭州人的笑話》《腳的自由》兩篇文章。“老舍在最后一期《完了》一文中解釋得比較清楚:‘不濫收外稿,不亂拉名家’,但‘未能把這些都辦到’”,刊登斲冰的作品似乎順理成章了。那么,冰高呢?“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在河北師范大學上學,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告訴我,冰高是學校歷史系的教授,他的兒子也在河北師大上學。后來我見過冰高的兒子,他還給我看了父親的作品。冰高這個人在文學界其實還算有名氣,他曾跟張松年等一起邀請魯迅到北師大講演。他當時在北京師范大學讀書,是左聯的骨干分子,后來被學校開除了,便到青島來散心,他跟吳伯簫是同學,吳伯簫約他寫文章,他就寫了一篇短文”,趙曰茂告訴記者。

  1份 以石投水,80載的延續與傳承

  “這十期的作品是好是壞,我們愿聽到別人批評,自己不便于吹,也不便于貶。天下大事都有英雄俊杰在那兒操心,我們只向文海投了塊小石,多少起些波圈,也正自不虛此‘避’”。——老舍《完了》

  老舍在結束語中極力表現謙虛,卻時刻透露著自豪感。因為這顆石子在青島文學界乃至中國文學界激起的不僅僅是小“波圈”,而是興起了不小的風浪,以至于其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水流,流淌至今。

  “當然,這些作品因為限于篇幅和時間,尚屬中等水平,并非他們的扛鼎之作,多為即興之筆,但這些作品都是真情志興的流露。而且他們的文學造詣都很高,加上《避暑錄話》是國內不多的同仁刊物,為了自己的聲譽,也不會濫竽充數”,劉增人理性地分析道,但他認為,對于青島來說,這份副刊的研究價值很大。一方面,這些名家代表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文學界的黃金時代,依托大學的根基,吸引了國內一流的人才;另一方面,其中的作品成為研究青島的范本,例如老舍的《暑避》、吳伯簫的《陰島的漁鹽》等。“如今留傳下來的副刊,《避暑錄話》是比較早的。1932年到1933年田仲濟曾經編過副刊,但已經找不到了,上世紀40年代,王統照又編過《青潮》《每周文學》等副刊,從作品和辦刊技巧上更進了一步”。

  從最后一期的《余白》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份副刊的讀者不僅限于青島,“遠及香港四川,亦有訂閱者”,發售處除了青島的荒島書店、平原書店,上海、北平、天津、濟南、綏遠、太原都有發售方,可見其影響之廣。只是歷史難再重復,待1936年暑熱來臨時,老舍雖還在青島,但已無心辦刊,辭掉教職,一心撲在《駱駝祥子》的寫作上了。王統照則離開了青島去了上海。失去了核心人物,眾撰稿人又為生活的鞭子所驅策而風流云散,《避暑錄話》只出版了兩個月,便再也沒有浮出歷史的水面。看似一切歸于平靜,只是它帶來的漣漪,在文學領域已經延續了八十載,且仍在繼續!  撰文/記者 張文艷

  完了

  “避暑錄話”原定共出十期,今天這集是末一次;有中秋節在這兒攔著,即使有力繼續也怪不好意思。廣東月餅和青島避暑似乎達不到一氣。

  完了就完了吧,沒有什么可說的,也不必說什么。原沒打算以此治國平天下,今天也就用不著以“嗚呼”收場,以示其一片忠心,至于這十期的作品是好是壞,我們愿意聽別人批評,自己不便于吹,也不便于貶。天下大事都有英雄俊杰在那兒操心,我們只向文海投了塊小石,多少起些波圈,也正自不虛此“避”。若一定得說說,我們曾為這小刊物出過幾身汗倒是真的。刊物小并不就容易,用五六百字寫一篇東西,有時比寫萬言書還難一些。要好,要漂亮,要完整,要有意思,就憑那么五六百個字?為錄避暑之話而出汗,自己找罪受而已;往好里說,這是我們努力,可是誰肯自己叫好呢。

  還有一層也須說到,因為這只有我們自己曉得:我們的避暑原是帶手兒的事,我們在青島都有事做。在這里,我們并不能依照“避暑生活”去消磨時日,況且我們也沒有能在青島過這一夏呢。克家早早地就回到鄉間,亞平是到各處游覽山水,少侯上了北平,伯簫趕回濟南……這就又給了許多困難;短文既不易作,而有事者有事,行路者行路,不幸而有三兩位交白卷,塌臺乃必不可免。我們不想夸獎自己,可是說到這兒沒法不自己喝聲彩了。事實勝于雄辯,我們說十期就出了十期,而且每期是滿膛滿餡!這必得說是我們的紀律不錯。在藝術里,演劇與奏樂必須有紀律,“隨便”一定失敗。文藝也須有紀律還是由辦這小刊物得來的經驗與覺悟:文人相輕,未必可信;而雜牌軍隊,必難取勝。于此又有了點感想:假設能有些文人團結起來,共同負責辦一個刊物,該誰寫就誰寫,該修改就得修改,相互鼓勵,也彼此批評,不濫收外稿,不亂拉名家,這個刊物或者能很出色。《避暑錄話》未能把這些都辦到,可就這短短時期的經過,可以斷定這個企冀不是全無可能。紀律是頭一件該注意的事,自然也是最難的事。

  無論怎說吧,《避暑錄話》到了“完了”的時候,朋友散歸四方,還在這兒的也難得共同寫作的機會,想起來未免有些戀戀不舍。誰知道明年夏天都準在什么地方呢;這個小刊物就似乎更可愛了,即使這完全是情感上的。

  “完了!”

  摘自《避暑錄話》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

  1. <strong id="eai4v"><strong id="eai4v"></strong></strong>
    <strong id="eai4v"></strong>

    <bdo id="eai4v"></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西县| 叙永县| 鹤庆县| 紫阳县| 祁门县| 白城市| 迁西县| 西畴县| 高淳县| 治多县| 北安市| 太白县| 塔城市| 玛纳斯县| 绩溪县| 德化县| 龙游县| 永新县| 承德市| 墨江| 中宁县| 岑溪市| 鹤山市| 五台县| 正宁县| 株洲县| 临汾市| 徐闻县| 金平| 绥滨县| 东方市| 读书| 普兰店市| 眉山市| 临沧市| 庆阳市| 田阳县| 罗山县| 通榆县| 锦屏县|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