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閉手機、遠離網絡、緊閉嘴巴,讓自己完全與外界隔離,挑戰24小時禁語,你可以做到嗎?從周五晚8時到周六晚8時,整整24個小時,13名網友體驗了這樣一場神奇的實驗。 “生活嘈雜,‘靜’似乎遙不可及。也許生活應該剝離片刻,嘗試‘沉默’的況味。沉默中將產生怎樣的力量? 24小時中一同探尋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在豆瓣網友召集帖里,作為活動的發起人,木馬工作室的小刀這樣描述活動的初衷和靈感。 記者 王曉雨
感受
信息依賴癥患者最痛苦 周六晚7時50分,記者抵達活動進行的避風碼頭國際青年旅舍時,13名參與者終于熬過了近24小時的禁語時光。大家分為兩排,面對面坐在一起,被紅布蒙住雙眼,進行最后的黑暗對話環節,也就是在這個環節,這些相處了整整24小時的網友,經歷了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但卻是第一次聽到彼此的聲音。組織方工作人員介紹,設計這個環節,就是為了看看各個網友在禁語24小時之后的感觸,而選擇蒙住雙眼,是因為“當你關閉視覺的時候,眼前一片黑暗,說的話才會格外真誠。 ”
“這其實是斬斷了每個人發出信息的一切途徑,這是我過的最痛苦的一天。 ”在分享感受環節,一名網友說最痛苦的是需要24小時關閉手機,他說自己有嚴重的信息依賴綜合癥,每天要不停地刷微信朋友圈、看各種信息,而遠離了網絡和手機的24小時,斬斷了他跟外界的聯系,沒有外界信息的輸入,讓他心里發慌。
在黑暗對話現場,除了參與實驗的網友和組織方工作人員外,還有一對母子在現場,在這名網友發言的時候,母子倆一直安靜地盯著他發言。 “我創業以來,每天要接無數的電話,回家后甚至連話都不愿意說,我太太很有意見。今天下午見到她和兒子的一霎那,我其實覺得有很多話想跟她說。 ”他感慨,這次活動讓他認真思考真正要面向誰。
結論
相處一整天僅五人過關 在整整24小時里,這13名報名參加活動的網友,吃住都在青年旅舍,發呆、冥想、讀書等方式,成了他們打發這沉默24小時的方式。在活動中,小刀還設計了“禁語交流”這一環節,讓大家有5分鐘時間介紹自己,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缺少了語言這一途徑,像是職業這些信息,參與的網友仍然可以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 “這個環節就是讓參與者通過手勢或者眼神,兩兩交流,我們想測試一下在關閉語言的時候,人如何保持正常交際,但實際上我們發現其實交流并沒有那么難。 ”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初次參與活動的網友難免會忘了活動要求,偶爾“發聲”或是使用唇語。工作人員介紹,為了時刻提醒網友保持沉默,他們還有小小的懲罰措施。 “第一次違規,戴半小時的口罩,第二次戴1個小時。 ”在他看來,整整24小時里,完全監控每個參與者的行為肯定不可能,但愿意參與的網友,本身就是想挑戰自我,根據他們的記錄,直到最后的黑暗對話前,真正禁語24小時的只有5名網友,其他8人都或多或少有違規行為。
反應
結束后第一時間看手機 晚8時30分,整個活動終于全部結束,記者注意到,此時大部分參與者的第一反應幾乎都是拿回手機,開機,查看未接來電、未讀短信和微信朋友圈。 “不好意思,先給我幾分鐘,讓我看看有沒有人找我。 ”在跟記者交流時,簡單說了一句話,參與者小孫的第一反應就是打開朋友圈,看著上面的11條未讀提示,一條條點開查看。直到全部看完后,表情明顯輕松下來的小孫,才開始與記者交流。
“我是一名兒童康復治療師,平時接觸的很多患兒里有些說話不清楚,有些自閉癥的孩子甚至連自己想要表達什么都不清楚,有了這次經歷,我覺得自己更能理解他們的感受。 ”活動結束后,作為一名康復師的小孫告訴記者,這次24小時的挑戰,讓自己對工作中接觸的孩子有了新的認識。整個禁語實驗還吸引了來自青島城視映畫傳媒有限公司的專業紀錄片攝制團隊,全程跟蹤拍攝了整個過程,據現場進行拍攝的工作人員介紹,這24小時的禁語實驗,將被剪輯濃縮為幾個小時的紀錄片。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