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律師李霖、退休法學教授馬麗、居委會委員劉玉芝,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特色司法工作室的調解員。作為居民身邊的法律顧問,這些熱心人為居民調解矛盾糾紛、協助辦理法律援助、代寫法律文書等,時時刻刻在“零距離”服務著居民。目前,嶗山區建成了15個新型社區和158個城鄉社區“司法工作室”,其中包括4家 “特色司法工作室”,為社區居民建起了一個10分鐘法律服務圈。
“和事佬”讓近鄰更親切 近日,記者在埠東社區服務中心見到正在工作中的李霖,留著齊耳短發的李霖說話清脆有力,2000年大學畢業后,她被選拔到嶗山法律援助中心,2005年考取了司法資格。2013年,李霖被嶗山區司法局選派到了埠東社區服務中心,并且成立了“李霖工作室”。
“我成立了工作室之后,就主動聯系了各個社區的調解委員會主任,每半個月開一次會,排查社區有沒有需要調解的矛盾,一旦發現案件,我們就要及時介入。”看似柔弱的李霖,其實性格非常堅強,在做調解員工作上對自己要求非常高。成立工作室不久,她就接到了一起非常棘手的家務事。轄區一位八旬老太,老伴早已去世,五個子女都不贍養。“其實事情也不復雜,就是老太太早年分家時把所有的房產都分在了兩個兒子名下,后來兩個兒子因為分的房子大小略有差異,以此為由互相推諉不贍養,而女兒們因分家時沒有得到財產而拒絕贍養。”李霖說,這個家庭為了房子確權和贍養的問題已經打了7年的官司。
在社區的幫助下,她召集到了老太太的子女們,但是第一次調解只維持了不到5分鐘,幾個子女們見面后吵成一團,大家最后不歡而散。李霖并沒有灰心,她再次召集了老人的子女們。“我知道像這樣的陳年積案,當事人對法律恐怕比我還要清楚,我想到了算算親情賬的方式來切入話題。”李霖說,“我替你們的親娘給你們算算四筆賬吧,一是懷胎時間賬,二是哺乳時間賬;三是奶水數量賬,四是縫補漿洗的時間,你們自己算吧,怎么能還給老娘。”調解室里一下子安靜下來了,李霖看到子女們都羞愧難當,最終對贍養老娘做出了具體方案。李霖說,自己從事司法調解工作8年以來,這是她最感到自豪的一件事情。事后,老太太給李霖送來鮮花,夸獎說7年的官司還比不上一張嘴呀,李霖可真是名副其實的“金牌調解員”。
身為一名調解員,李霖每天要面對不同的居民,她認為,調解員要身兼多職,除了是司法工作者外,還要是心理醫生、宣傳員,更多的時候,還要充當“和事佬”。2013年,她接到一個調解案子,轄區一名租房客搬到某小區,鄰居經常撿廢品堆放在過道里,影響了租房客的進出,時間一長雙方發生了言語沖突。“我邀請雙方來到工作室,跟他們聊家常,告訴他們‘遠親不如近鄰’,相逢是一種緣分,雙方都互相讓一步,事情就解決了。后來,雙方握手言和,兩家的關系也融洽起來了。”李霖笑著說,自己當的“和事佬”還是蠻成功的。
退休法學教授義務調解 近日,在中韓街道華都社區的會議室里,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太太正在給大家上法律課。這位老人今年75歲了,她就是馬麗,原來是青島科技大學的法學教授,有著40多年法律教學和工作經驗。從去年12月,嶗山區首個義務調解員司法工作室在中韓街道華都社區成立至今,“馬麗工作室”成了左鄰右舍的“法律顧問”,幾十平方米的小屋,兼有 “聊天室”、“心理咨詢室”和“法律服務室”多種功能,大量居民之間的矛盾、居民與物業的矛盾由此得到溝通解決。
社區一位老人,老伴去世較早,含辛茹苦將多個子女撫養成人。房租一直由三個兒子共同承擔。但是后來,二兒子突然不給父親交房租了,老人多次向二兒子索要無果。社區居委會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及時通報給社區義務調解員——馬麗。馬麗與老人及老人的三個兒子見面了解案情。老人的子女認為,父親雖然年老,但是退休后有工資,完全可以養活自己。馬麗苦口婆心地給當事人講解法律義務及老人現在年老多病的情況,身邊需要有人照料生活起居的現狀。經過馬麗多次登門調解,最終當事人達成書面贍養協議。
三登家門化解20年糾紛 今年54歲的劉玉芝,是王哥莊街道唐家莊社區居委會委員,還兼社區調委會主任。自2011年從事基層人民調解以來,她常年穿梭在社區的大街小巷,奔走于社區居民的雞毛蒜皮之間,為居民排憂解難。昨天,劉玉芝告訴記者:“調解不是和稀泥,不是花錢買平安,解開當事人間的‘心結’才能定紛止爭,案結事了,才是我最大的心愿。我的電話號碼社區群眾都知道,群眾信得過我,為他們排憂解難,我隨叫隨到!”
劉玉芝調解過一次很經典的案子。社區有兩戶居民是鄰居,兩家房屋之間原有一條寬3米的出行過道。20年前,一戶把打算建房而購置的紅磚堆放在過道中,時間長了,不僅造成了鄰居家出行不便,而且因紅磚長時間堆放,遇到雨天,水流不暢,形成了一個污水坑。為此,兩家人多次引發口角爭端,各不相讓。今年2月的一天,雙方又發生糾紛。街道找到了劉玉芝要求調解這個20年的相鄰糾紛,劉玉芝趕到現場的時候,雙方已是劍拔弩張,怒目相向。為避免雙方發生肢體沖突,劉大姐緊急招呼保安到現場維持治安,自己則帶領調委會成員兵分兩路做雙方工作。在這次的調解過程中,劉大姐了解到雙方的子女均在附近企業工作,就電話通知雙方的子女到工作室,先做通他們的工作,然后讓他們回去分頭做其父母的工作。在第三次到他們家中進行調解時,經協商雙方均表示以后要和睦相處。一起20年的鄰里糾紛,被劉大姐三登家門給化解了。截至目前,該工作室共調解糾紛40起、成功40起,其中重大疑難以及群體性糾紛5起,調解成功率達100%。
對話
這個舞臺更適合我 每天穿行在居民身邊,每天都要面對著繁瑣的家長里短,有時難免會遭遇冷言冷語,甚至還會有責罵?你怎么看待這個工作?當記者直接提出這個問題時,無論是李霖,還是馬麗、劉玉芝,回答記者的都是,她們熱愛這個工作,也愿意全力以赴地追求完美。
此前,曾經有朋友跟李霖開玩笑,“你的工作室整天面對的是基層百姓,雞毛蒜皮的事情,還能有什么大出息?”而李霖卻笑著回答,這個舞臺更適合我。因為司法調解工作突出,李霖先后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參加了央視法制頻道 《法律講堂》的錄制,她先后進行巡回法制講座50余場,接話接訪1000余人次,調解、處理法律糾紛600余起,均獲不錯反響。
而熱心的馬麗教授,早已經贏得了眾多社區居民的認可,她也成為居民身邊的法律管家,大家遇到法律難題,總要找到她,請她幫忙出主意,而馬麗也在不辭勞苦地繼續為居民服務著。截至目前,“馬麗工作室”已成功調解居民糾紛80余起,開展法律咨詢100余次。
劉玉芝說:“以前來找她調解的以家庭糾紛居多,現在居民們在發生房屋建造、鄰里糾紛、婚姻家庭、土地矛盾等問題時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找她調解。人熟、地熟、業務熟、情況熟的劉玉芝成了群眾解難的第一選擇。”
小小的特色司法工作室,成為幫居民解憂化難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李霖等調解員們,走街串巷解決百姓日常法律糾紛,真誠勤快地答疑解惑,事情或許有些瑣碎,但是確實幫助居民解決了最直接的難題。
數字
特色司法工作室更親民 昨天,嶗山區司法局副局長李丹石告訴記者,“我們精心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作用發揮顯著、群眾高度信賴的個性化調解室,比如‘中心調解室’、‘馬麗調解室’、‘冬雨調解室’、‘李霖工作室’等個性化調解組織受到了轄區居民的高度評價。”
記者了解到,嶗山區司法局依托“12348”法律服務專線,建立了區人民調解中心,推行“三個三”大調解機制;投資30余萬元建成15個新型社區“司法工作室”,確定了“法助人和”服務品牌;在矛盾糾紛多發行業、領域,建立了海上糾紛調委會、涉軍糾紛調委會、勞動爭議調委會、交通事故調委會、風景區糾紛調委會等“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編織起了“橫到邊、縱到底”,多層次、寬領域、全覆蓋的立體化調解組織網絡體系,夯實了化解矛盾糾紛的前沿陣地。此外,為鼓勵人民調解員、律師積極參與調解,嶗山區司法局還建立了優秀案例獎勵規定,實行“以獎代補”做法,對調解優秀案例給予現金獎勵。今年以來,嶗山區共調處民間矛盾糾紛161件,其中疑難復雜16件,涉及人數378人,涉及金額81.49萬元;調處成功率97.5%,基本實現了“小矛盾不出社區,大矛盾不出街道”的目標。
本版撰稿攝影記者 陳勇 通訊員 范成業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