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瑾
據報道,2015年高考重慶“文科狀元”劉同學,在成都游玩后原本計劃坐動車返渝,卻遭兩名牌高校爭奪、一方派專車相接,反而耽擱了時間。這一事件,引發熱議。每年高考成績公布后,“狀元”們往往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是企業、商家、學校等各方追逐的對象。網友們感慨:名校之間“爭搶高考狀元”,表面上看是在拼搶優質生源,但仔細推究,真正看重的還是“狀元”身上較強的符號效應。(6月27日人民網)
隨著高考分數的揭曉,“高考狀元”也成了最近最熱的教育話題,報刊電視宣傳,采訪,介紹經驗,高校更是頻繁地伸出橄欖枝。似乎一所學校錄取的“狀元”越多,意味著這所大學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這就造成了每年高考分數出來后頻頻引發的“高考狀元”大戰。優質的生源誰家都青睞,誰家都要爭一爭,搶一搶,推動了“高考狀元”水漲船高,瞬間成了“香餑餑”。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以筆者之淺見,大學在爭搶“高分狀元”的時候,是否也該去探究一下,這些生源中有沒有一些“美德狀元”,對于“美德狀元”,或許他們的高考分數不怎么顯眼,但是他們同樣是考生中的“金子”,不應該讓這些“金子”埋沒在平凡的分數里。我們的高等院校應該多為這些“美德狀元”留有一席之地,多將橄欖枝拋給他們,那么名校也好,普通的學府也好,才能在今后的校德校風學風上提升水平,真正起到激勵廣大青年學生志向,堅定完善品德決心,端正理想、意念真誠地獲得知識,讓修養、品性高于知識品行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用學到的知識美德去“修身治國平天下”。
去年,多家高校對于江西“奪刀少年”熱情拋出橄欖枝、爭相錄取他們的做法,其實已經開了高校錄取“美德狀元”的良好先河。筆者認為,高效重德之風應好好傳承下去,才能真正激勵更多的青少年“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不斷建樹良好的品德,用優秀的品性修養去為國家民族效力。如果本末倒置,一切都只以分數為重,那么能否真正培養起合格人才也是未知數,更不能保證遇事也像江西的“奪刀少年”一樣有擔當,充滿正義和陽光了。
因此,在錄取新生的過程中,高校眼里不能只有分數,只有分清什么是“大分”,什么是“小分”,才能看清真正的先與后,從而真正舍暫小、成久大,敬先榮、助后發。更不會讓本應展翅的鳥兒,翅膀因為系上了黃金而產生負效應。要想讓功利的教育觀徹底降溫,高校只有用“知德”之貴,去鼓勵更多大學生“樹德”之勤,這樣才會出現更多的“美德狀元”為全體青少年的人生領航?!?br>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孫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