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更名之風”愈演愈烈,近6年來,我國共有472所大學更名,占高校總數的23%。
高校更名,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從專科升為本科的學校更名為學院;二是學院更名為“高大上”的大學;三是獨立學院和母體學校脫鉤,獨立成為民辦學校更名;四是學校想擺脫某些傳統行業形象,有一個時髦的校名。這四類更名,只有第三類是有必要的,其他三類,如果確屬于學校辦學定位、層次調整,需要更名,經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教授委員會討論決策,也無可厚非。而從目前我國高校的更名情況看,有相當數量是為了看起來更“高大上”。
目前,我國一些專科院校、二三本院校校長在任期內把學校從專科升為本科,從學校更名為學院,或者從學院更名升格為大學,作為重要的任期政績,并圍著升格、更名的要求增設學科、專業,擴大規模,不考慮本校的辦學定位和特色。如此更名,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一是學校在追求高大全過程中,千校一面,失去特色,二是學校原來積累的品牌,在更名中被毀掉。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國的教育評價體系存在行政化、功利化導向。我國對高校的評價,目前還主要實行行政評價,而行政評價把學校分為不同的層次和等級,在行政評價體系中,大學比學院、學院比學校高一等,而且,一所學校在升格、更名之后,會在師資招聘、學科專業設置、學術研究方面獲得更大的空間。
6月12日《新京報》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