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騰沖國殤墓園中,游人瞻仰著勇士們的舊照,其中有飛躍駝峰航線的飛行員,也有參戰的娃娃兵。
駝峰航線紀念館中保存的C-53號墜機。
騰沖國殤墓園中的英烈墓碑。
駝峰航線紀念館中保存的C-53墜機副駕駛譚宣的舊照。譚宣來自中國香港。(翻拍自資料圖)
1942年5月,中國遠征軍與駐緬甸的英軍被日軍擊潰,滇緬公路運輸中斷,空中運輸要道也被摧毀,致使盟軍不得不把航線北移至喜馬拉雅山脈上空,這條犧牲了1500多名飛行員的航線就是著名的“死亡航線”——駝峰航線,又稱為“空中滇緬路”。這是被日本“逼”出來的航線,日軍以為中國與外界的所有聯系斷了后會投降,但中國人通過它保持著和外界的聯系,用“死亡航線”鑄造了另一條抗戰“生命線”。
據資料記載,自1942年5月至1945年抗戰勝利為止,中美空運大隊飛越駝峰8萬架次、空運物資80多萬噸,保障了緬北戰場抗戰物資的需要,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中美兩國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中美共損失飛機609架,犧牲飛行員1500多名,當年曾被稱為“死亡航線”。
墜落在瀘水縣境內高黎貢山山脈的C-53運輸機,是目前遺留在地面上最完整的飛機殘骸。
1943年3月11日,53號C-53飛機從昆明巫家壩機場起飛了,其飛行目的地是印度的汀江機場。擔當本次飛行的機長是25歲的美國人吉米·福克斯,副駕駛和報務員都是中國人,分別是譚宣和王國梁。跟在53號后面起飛的,是另一架“中航”48號C-53飛機,機長古蒂亞,副駕駛是吳子丹。
根據古蒂亞和吳子丹后來的描述,那天起飛以后,天氣很好,53號和48號一直相伴而行。“前面的53號在藍天中,如同一只美麗的大鳥一樣,這樣的場景在駝峰航線上實在是難得一見。”在空中飛行時,古蒂亞讓吳子丹操縱飛機,他自己則拿起隨身攜帶的相機,拍下了53號飛行中的照片。然而,讓古蒂亞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兩分鐘,前面飛行的53號飛機就在高黎貢山脈上空墜落了。
事后分析53號墜落的原因是遇到低氣壓、強氣流而墜落。但由于事發地在原始森林內部,其搜救因遇到嚴重阻礙而被迫暫停,三名機組人員全部失蹤。
1996年6月,在高黎貢山片馬深處的埡口附近,一位緬甸獵人在山上發現:有一片飛機殘翼懸掛枝頭,鋁制的外殼在太陽下反射著白色的光芒,周邊有氧氣罐、舊皮靴,還有一只精致的手表等,這些飛機殘骸,經二戰歷史研究學者辨認和測量,證實就是中美兩國人民尋找了半個多世紀的C-53墜機。
2004年7月,以C-53墜機殘骸為主體的怒江駝峰航線紀念館建成并對外開放,這是國內目前唯一陳列駝峰墜機殘骸珍貴文物,全面反映中美兩國人民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展覽館。
“飛越喜馬拉雅山,不滅日寇誓不還”。為了正義,為了民族的生存,年輕的軍人們在戰爭中展示著人性的壯美、譜寫著永世流傳的悲歌。讓我們記住他們。
文/圖 特派記者 劉延珉(本報5月28日云南電)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相關專題: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