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魯海和阿爾及利亞建筑工人同事在青島合影
5月19日,當9名阿爾及利亞建筑工人同事開始青島之旅的時候,在海外已經工作了將近十個年頭的張魯海顯得異常興奮。為了請自己在阿爾及利亞的建筑工同事來青島、北京旅游一次,張魯海從今年2月份就開始向阿爾及利亞勞務部門遞交申請,一直到現在才完成。據介紹,張魯海在青建集團阿爾及利亞分公司負責勞務工作,接觸到的基本都是一些家境不好的建筑工人,國內到阿爾及利亞的派遣工人沒事可以上上網,到地中海海邊撈撈海參,曬曬日光浴,阿爾及利亞當地的工人終于也有機會到中國旅游一次。
申請讓國外同事到青島轉轉 “我們可以說是從今年2月份就開始籌備這些海外籍建筑工人到國內旅游的事,春節之后,基本就把這件事定下來了。”張魯海告訴記者,“在阿爾及利亞其實招工非常困難,他們似乎對生活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再加上阿爾及利亞是石油國家,普通家庭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政府的補助,單靠補助,日常生活是完全沒問題的。”
張魯海告訴記者,一個一米長的面包,在當地的價格非常便宜,基本相當于人民幣一兩元左右,“我在阿爾及利亞已經將近十年了 ,2000年,青建與中建大企業合作,承接非洲最大的醫學院項目——奧蘭醫學院,進入阿爾及利亞。奧蘭醫學院項目是阿爾及利亞政府為解決地區就醫投資的重點工程,是當時非洲最大的現代化綜合性醫院。”張魯海說。
在海外跟阿爾及利亞的同事共事將近十年,張魯海從沒奢望過要請自己在海外的同事來“家里”轉轉,“當時我們也是覺得阿爾及利亞那邊的勞務環境并不是很好,大家都不太愿意干,拿到錢之后很快就花完了 ,我們也想讓阿爾及利亞的同事看看國內的發展狀態,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張魯海說。
國內派遣工資高兩倍左右 在工資待遇方面,張魯海告訴記者:“國內過去的派遣工和當地的工人,待遇其實是不一樣的,國內的派遣工人很多都能拿到五六千,七八千的,但是當地工人折合成人民幣也就是兩三千元,但是兩三千元在當地來說也是高于他們的平均工資了。”
“其實當地給我們的印象是,相當于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發展水平,女人結了婚之后,基本不出來工作,沒結婚的還有出來工作的,城市建設也并不是特別好,貧富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張魯海告訴記者,“女人結了婚生了孩子之后,國家就會給相應的補貼,這些補貼足夠當地人生活了,所以他們的干勁并不是很足。”
“按照當地政府的要求,國外派遣工人和當地工人的比例是有要求的,我們也會從朝鮮、越南等地方招聘一些工人到別的國家工作,但是從來沒有招聘阿爾及利亞工人到別的國家工作的。”張魯海說,“他們有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很多人都是不抽煙不喝酒不吃肉。”
據介紹,阿爾及利亞當地工人使用比例也在逐年提高,現使用當地工人及分包隊伍約1000人,有效緩解了阿分公司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困境。
當地工人一不高興就辭職 “阿爾及利亞是原來法國的殖民地,受到法國人的影響也是比較深的,他們喜歡享受,注重維權,只要不高興了,馬上辭職不干了 。”張魯海告訴記者,“其實阿爾及利亞能培養幾個業務骨干真的是不容易,根據我們的統計,每年新招進來1000名當地工人的話,按照慣例70%的人都會辭職,流動率特別高。”
“我們之前經歷過,只要當地工人覺得不高興了 ,馬上就會離職,或者第一天發了工資,第二天自動就不來了,就去玩了,喝咖啡什么的。”張魯海說,“國內的派遣工人完全就不是這樣了,他們在國外顯得特別勤勞,基本沒有什么花銷,發了錢全都攢起來了。”
“國內派遣工人平常的生活說實話其實挺單調的,但是阿爾及利亞的環境好,靠近海灘,這些工人沒事的時候就可以去海邊撈撈海參,在工地可以打打牌、上上網什么的,還可以在休班的時候到處玩玩轉轉。”
據介紹,經歷與央企近15年的合作,青建成為中建在阿國市場最大的合作單位,承建了奧蘭喜來登五星級酒店、阿爾及爾國際會議中心、世貿大廈、鐵木森大學城等當地具有影響力的地標建筑。公司在發展的同時,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先后建立了木廠、鋁合金廠、貿易公司等,已成為青建在海外最大的分支機構。
當地人只要腦子活,很快變富人 張魯海在國外工作近十年,留下了一個印象,“其實當地人但凡腦子活一些,很快就能成為富人。”張魯海說,“我認識一個當地的工人,曾經在我們工地工作了一段時間,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而且還給自己起名叫做李小龍,他在工地跟我們混熟了以后,就開始從材料入手,在當地其他地方采購材料,以低價賣給我們,我們的要求也挺簡單的,只要質量過關價格合適肯定就可以,而且還熟悉我們的工作流程和工地需要。”
張魯海說,李小龍很快成了工地材料的供應商,從一個打工仔成了富人,“其實很多人都可以這么干,但是他們就是思想上轉不過來。”張魯海說。
“這次能請自己的同事來 ,我覺得也很興奮,希望他們能通過這次旅行改變一些。”張魯海說,“這兩天我們會在青島玩一玩,后天還要去北京,這些工人的家境也并不是特別好,看到青島、北京的發展,希望能在回國后帶動他們的干勁,也給他們一次出國旅游的機會,如果我們不申請的話,說不定他們一輩子也不會出國一次。”
文/圖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郭振亮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