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9月24日,阜新路街道南山社區,志愿者在給社區老人泡腳養生。(資料圖片) 記者 孟達
70歲的婆婆生了病,為了給婆婆找個保姆,最近可難壞了市民顧女士,找了半天,最后請了個65歲的保姆。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青島60歲以上的老人目前已經達到153萬,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為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壓力,5月1日起《青島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正式實施。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雖然近幾年島城在養老事業上投入極大,但主要偏向于建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等“硬件”,在絕大部分老人需要的居家養老上,找保姆難、找保姆貴,老人居家養老還存在諸多難題。
給婆婆找保姆找了個65歲老人 “現在都要老人照顧老人了嗎?”最近一段日子,為了給公婆找保姆的事兒,市民顧女士操碎了心。年前,顧女士的婆婆突然感覺頭暈得厲害,連床都下不了,一檢查是高血壓高血脂引起的,后來癥狀緩解了些,但是身上一直沒勁兒,自己不能走路。顧女士的公公以前中過風,留下后遺癥,行動上不是很利索,僅能自理。
“我們都忙著上班,沒辦法全天陪著老人。”顧女士說,婆婆的病雖說不需要住院,但是需要自己多做康復運動才有可能恢復正常走路,這個過程時間比較長,就需要找保姆。
顧女士的婆婆一晚上起來兩三次,需要有人照顧,得找住家保姆,但是聯系了幾家家政公司,都沒有合適的人,后來自己找人多方打聽,從河北找到一個愿意做保姆的,可是年齡比較大,都65歲了。“我婆婆70歲,保姆65歲,這樣就是老人在照顧老人。”顧女士很是有些無奈。
讓顧女士頭疼的問題還在后面。顧女士的公婆來自農村,向來生活節儉,不舍得吃穿,對于請保姆的費用心疼不已,因此不免對保姆各種苛責,已經65歲的保姆也受不了,干了一個月就辭職了。
“這個保姆辭職后,我老公也跟婆婆好好談了談,說她現在需要人照顧,就不要那么挑剔,但是老人不愿意,覺得兒子應該照顧自己。”顧女士說,丈夫自己的事業就忙得團團轉,白天晚上都陪著老人也不現實,只能繼續找保姆。
前些天,中介又給介紹了個保姆,比上一個年輕些,但是也63歲了,“我也不知道這個保姆能干多久。”顧女士覺得現在是能安穩過一天就算一天。
和顧女士不同,市民劉女士為照顧老人的錢發愁。“我母親偏癱在床,找了個保姆還不錯,但是一個月將近4000元的費用,實在吃不消。”劉女士說,母親的退休費也就不到2000元,平日里的花銷加上吃藥、治療的費用都不夠,請保姆的錢都要孩子們出,“我每個月大半工資都要花在保姆身上,但是我們家還算幸運的,至少還能找到個合適的人,錢的困難盡量克服。”
干養老的多是外地人而且供不應求 5月13日上午,敦化路愛心大姐服務社總社里一片忙碌,前臺五六部電話輪番響個不停。大廳兩邊的椅子上,坐著等活兒的大姐。“左邊椅子上這兩個大姐,是從甘肅來的,做住家保姆的。”愛心大姐服務社里負責保姆介紹的吳女士告訴記者,本地人幾乎沒有愿意做住家保姆的,愛心大姐的住家保姆多來自甘肅和臨沂,尤其是甘肅那邊,甚至會有30多歲的年輕人愿意干,而且干得不錯。
據吳女士介紹,住家保姆的人數不穩定,農閑人多時,一個月可能有七八十人,到秋收或春節前后,可能只剩二三十人。開辦近20年的愛心大姐服務社,在島城諸多家政公司里,屬于住家保姆人數較多的,但是來愛心大姐找住家保姆的用戶,也有近一半找不到,屬于明顯供不應求。住家保姆一般一個月能休息兩天,照顧能自理的老人,月工資一般不到3000元,照顧半失能老人,月工資也就在3500元至3600元。
在福州路上的青島(市北)家庭服務就業創業廣場,一塊紅色的大牌子上給出各類家政服務項目的指導價格,保姆和月嫂的價格相差甚大,24小時住家保姆的指導價為每月3500元至4000元,這一指導價不含管理費。
和保姆的簡單指導價不同,月嫂指導價就復雜了很多,分金牌、高級、中級和初級四個檔次,以24小時月嫂為例,初級月嫂每月工資3500元至4500元;中級4500元至5000元;高級6000元至7000元;金牌則達到6500元至10000元。
“月嫂很多愿意參加考試,愿意當金牌,因為工資待遇提升很快,能當月嫂的,一般不會去照顧老人。”一位家政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年輕些的家政工,一般都選擇當月嫂或育嬰師了,做養老保姆的,很多人文化水平也不高,本來考試就不拿手,而且即使考出證來,對工資提高也沒有多大幫助,干得好的保姆工資確實能高點兒,但高不到哪兒去,很多外地人、年齡偏大的人,才選擇做養老保姆。
青島市愛心大姐服務社總經理劉愛榮和家政工作打了十幾年交道,她感受很深的一點是,十幾年前,都是小姑娘、小媳婦出來做保姆,現在做保姆的人,以50歲左右的居多,年輕人很少了。“現在不少農村企業也很多,年輕人可以就近上班,有些年輕人即使出來了,也喜歡去寫字樓工作,雖然工資很低,也不愿干伺候人的活兒。”
“現在的保姆,更多的是給多少錢干多少活兒,和服務家庭之間不容易產生感情了。”劉愛榮回憶,十幾年前,有些經濟條件確實差的家庭,但又需要人幫忙,有些大姐就能堅持少收錢幫個忙,但是現在保姆收了3000元錢只照顧一個老人,就不愿去照顧家里另一個老人,多余的活兒一點也不愿意干,“一個用戶曾經給我打過電話,說保姆干活挺好的,但就是感受不到親情。”
投入偏硬件居家養老還需發力 青島市民政局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青島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153萬,占總人口數的19.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7個百分點,差不多每5個人里就有一個老人。
為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壓力,近幾年,青島在養老方面的投入不可謂不大:2012年市政府確定了“千萬平米”社會事業公共建設項目,其中新建養老設施達到100萬平方米;2013年,市、區兩級用于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資金達到1.08億元;目前青島已有175家養老機構,其中醫養結合機構70多家,城市日間照料中心的覆蓋率達到70%,農村達到40%……
青島市民政局副局長張中東表示,近幾年,在養老工作方面,青島側重養老機構和養老設施的建設,政府在一個特殊時期,抓硬件建設是應該的。但是根據國家“9064”、“9073”的養老格局,下一步要大力加強居家養老方面的建設。“9064”和“9073”,就是90% 的老人居家養老,6% 到7% 的老人社區養老,3%到4%的老人入住養老機構。
“對于老人的居家養老,政府這幾年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力度沒有那么大。”張中東認為,從長遠來看,必須更多考慮到90%居家老人的養老需求,讓這些老人享受到優惠政策。
政府扶持補貼要做好監管花在實處 記者采訪獲悉,雖然近幾年青島市重點在養老硬件上進行投入,但在養老護理員培訓、居家養老服務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這些工作基本離不開“補貼”。
“去年我們這兒養老護理員培訓了2200人左右,這些護理員的年齡集中在45歲至55歲。”青島勞動保障技工學校副校長崔秀芹告訴記者,青島市2011年推出家政人員培訓補貼政策后,激發了家政機構送員工培訓的熱情。
根據規定,養老護理員培訓,初級、中級、高級培訓分別補貼800元、900元和1000元。據悉,這一培訓補貼政策的有效期到2014年,2015年的相關政策尚未出臺,而這立即影響到了養老護理員的培訓,“今年上半年的培訓人數少了不少。”崔秀芹表示,很多家政機構在等政策。
除了培訓有補貼,青島市內從事家政、養老、社區照料、病患陪護服務和殘疾人托養服務的家庭服務機構新招用本市城鄉勞動者的,按每人每月200元標準給予家庭服務業崗位補貼,家庭服務機構招用本市城鄉勞動者,從業人數達到30人以上的,按每人每年1000元標準給予家庭服務機構穩定就業崗位獎勵。
此外,為扶持更多社會組織參與,對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組織,按照服務老人數量,每年給予1萬元至7萬元補助。
“像養老服務等家政行業,還是需要政府扶持的。”一位家政公司的負責人表示,以前家政實行從業人員員工制的很少,所以隊伍也非常不穩定,但是青島市相關的補貼政策,則要求享受補貼的員工要簽合同、繳保險,有了補貼后,家政公司也愿意做這個工作,員工制對于提升服務質量有極大幫助,也吸引了一批比較年輕的人進來。
記者采訪也了解到,青島市出臺家庭服務業政策和措施之后的半年時間,市區就有50多個家庭服務機構規范了勞動用工手續,補簽勞動合同1000多人,并按規定繳納了社會保險費。
但是對于政府補貼扶持的養老行業,也有不同聲音出現:“像養老這樣的行業,還是需要有愛心的人來做,但現在有些機構就是看著政府補貼而來。”一家公辦養老機構的負責人表示,養老行業要想健康發展,相關部門必須做好監管工作,讓政府的錢花在實處。
■新聞鏈接
我們還可以這樣養老
互助養老 綦榮玉,鹽城路6號居民,曾兩次患癌的她,長期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片長、樓長。
綦榮玉住的樓上,有長期空巢的老人,也有年過八旬仍要照顧智障兒子和癱瘓老伴的老人,吃飯難成了他們共同面對的大難題,但是去街道設立的助老食堂就餐,不僅路程遠,還要穿過城市交通主干道延安三路也有一定安全隱患。
面對這樣的情況,自2014年底,平日一天只吃兩頓飯(不吃中午飯)的綦榮玉主動扮演起了樓上老伙伴的“午間大廚”角色,組建起鹽城路社區第一個互助養老實驗點。
每天中午11點半,綦阿姨家不大的客廳里就擠滿了帶著飯盒來打飯的鄰居,10塊錢3個菜,營養合理,家常口味,老人們足不出樓互相照顧。
網上養老 在嘉定路的市北區社會組織創意工場110室,青島市市北e家養老院的主管打開面前的電腦,登錄到養老服務平臺,點一下鼠標,電腦屏幕上出現幾十名家政服務員工的頭像,點開一個頭像,就可以看到這名員工的服務狀態。
這個平臺上,還有接受服務老人的詳細信息,比如老人身體健康狀況如何,是否需要喂飯等等。
相關負責人介紹稱,系統正式運行不到半年時間,已經與多個養老組織聯合,目前有100多名全職養老服務人員,可以提供生活照料、送餐助餐、健康關愛、精神慰藉、文娛、維修、康復等服務,老人可上網或打電話預約,今后系統還將不斷擴大覆蓋面,給老人們提供更加周到的養老服務。
時間銀行養老 養老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但有時會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法做得太周全,能不能像信用銀行一樣,做一個養老系統,讓大家有時間時幫助有需要的子女照顧好老人,而自己忙不過來時可以請別的有空的人來照顧自己的老人?
這種“時間銀行”形式的養老模式,目前已在個別城市實行,均是由社會組織發起運作,如浙江金華市樂福社工服務中心,2013年11月在當地一個社區成立了一家時間銀行,實行時間銀行儲蓄服務。
記者 劉雪蓮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